关于金庸加入中国作协的一篇急稿
(2009-08-17 23:29:30)
标签:
杂谈 |
6月下旬,到中国作协当评委,入住森根国际大酒店。晚餐后与雷达、李建军、李国平等散步,天虽热,但相谈甚欢。尤其是与建军交流关于近两届茅盾文学奖的看法,他认为陈忠实得奖有时代之赐,类似作品在以后几届未必中彩,很有眼光。我们还相约7月初参加王彬彬天柱山会。谁知我俩都有事没去成,害得朱竞苦等、彬彬大怒。这是后话。散步完后我带着步行很远才买的当日的《体坛周报》回房间。客房很大、设施很好,感到空落落的,每次出差若无球赛总是以看书看报渡过漫漫长夜。正在看《小说选刊》,夜里十一点,房间电话响起,中国作家网主编胡殷红女士打电话,说当晚要我们几个在宾馆留守者给她写各一个短评,关于当时沸沸洋洋的金庸加入中国作协的事件,马上要。我与胡主编认识好几年了,对她的要求自然响应。立即写了交卷。因是手写,字迹潦草,发出来的好多错误。现订正于此。
文学爱好者、从业者一直以加入作协为荣_
2009年06月25日14:31
九十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催生了很多商界英雄的同时,也淡化了作家这个“灵魂工程师”和“精神领袖”、“启蒙大师”的形象。作家由精神领路人变成了同读者一同探寻新世界的人,变成了同路人,作家这个头衔的光环不再如以往那般神圣,作协机构也面临着职能的部分调整,(某些作协会员“退会事件”亦有这方面原因。)
但文学的神圣感犹在,加入作协,获得体制内的认可,得到作协机构的帮扶和指导仍然是很多文学爱好者、文学青年的梦想。湖北省作家协会注意到信息时代文学生产人员和生产渠道多样化的新情况、主动联系并吸纳千里烟、王晓英、刘敏等网络作家为会员,为签约作家,这是作协机构适应时代新变化、团结广大作家、繁荣文学创作的举措,受到网络作家的拥戴和上级主管部门中国作协的肯定。
金庸是著名武侠作家,通俗文学大师,他当博导未必合适,但成为中国作协的会员,当之无愧,完全合格,他入作协,既反映了中国作协机构的包容力(对通俗文学作家、港澳台作家的包容力),又可扩大中国作协在这些领域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是一件双赢的好事。我坚持认为,金庸只是通俗文学意义上的大师,他还不算是纯文学意义上的优秀作家。我唯一担心的是,又有媒体和学者借机把金庸的文学成就、文学地位无限夸大。倘如此,对当下的文学创作及走向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