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夏令营:儿童的游戏与生活
(2010-04-19 12:23:59)
标签:
大自然夏令营洪清引导大连旅游育儿智慧妈妈教育心理学游戏 |
儿童的游戏其实是儿童参与成人社会生活的愿望与儿童自身能力不足之间矛盾调和的结果。因为儿童从小就希望跟周围的人交往,参与现实生活,但又缺乏参与的能力,无法实现参与的愿望,因而转向游戏,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的活动,感受成人的喜怒哀乐。这样,游戏就成了儿童介入、感受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成了儿童进入社会生活的一种演习和准备。马卡连柯就曾指出,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具有与成人活动、工作和服务同样重要的意义,儿童在游戏中怎么样,当儿童长大的时候,他在许多方面的工作中也会怎么样。因此,未来活动家的教育,首先在游戏中开始。
胡伊青加在《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一书中指出,由于不是“日常”的生活,故游戏存身于需要和欲望的直接满足之外,它的确打断了欲望的过程。它是作为一种在自身中得到满足并止于这种满足的短暂活动而插入生活的。
的确,在游戏中,儿童无法得到与真实生活过程相同的物质利益的满足。在游戏过程中,儿童可以假装吃点心,事实上他吃不到点心;他去银行取钱,事实上他取到的不是真正的钱。这些都说明游戏过程是不能满足儿童真实的欲望的,但就是这个过程让儿童觉得很满足,这种满足也许是短暂的,也许像胡伊青加所说的只止于这种满足,但“这种满足”是什么呢?有时它远远超越了“吃点心”和“取钱”,也许与动手的乐趣联系在一起,也许与审美的享受联系在一起,也许与数量的感知联系在一起,也许与内心特定的愉悦或挑战联系在一起。对儿童来说,这就是他的生活,不同于成人的生活,属于他自己的真实经历的独特生活,它是插入儿童生活的,也就是他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作为一种间奏曲、一种我们日常生活的插曲。然而,作为一种固定出现的松弛,游戏成了一般生活的陪衬、补充和事实上的组成部分。它装饰生活、拓展生活并作为一种生活功能而为个人和社会所需要。”因此,游戏使儿童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儿童游戏不是浪费时间,不是虚度时光,而是他们自己的现实生活,是他们生命成长不可缺少的内容和过程。
对儿童来说,游戏是他的生活。这里的生活,超越了日常生活,甚至可以说,就是儿童的生命。具体的日常生活与游戏、专门的学习等共同构成了儿童的生活。儿童经常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之间跳跃,这种跳跃有时促进了游戏,有时干扰了游戏。而游戏正是在这样一种既受日常生活促进又受日常生活干扰的过程中,不断演进、不断丰富的。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经验,以及先前在日常生活中留下的表象、映像常常是游戏得以展开的基本条件。
在游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中,游戏往往在时间上延长或浓缩了日常生活,在空间上扩展或限制了日常生活。这与游戏的特性有关。虽然游戏中的角色、行为线索及材料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但在游戏过程中,儿童的扮演和假装又经常超越日常生活,出现一些非日常生活所能想象的现象和结果。一件在日常生活中短时间甚至瞬间可以完成的工作,儿童往往会“缠绵”很长时间;一件在日常生活中极为繁复的工作,儿童会轻而易举地“完成”;一件本该在特定场合进行的工作,儿童在一个让你意想不到的场合进行了,同一空间在很短的时间里充当了很多专用空间。因此,在游戏过程中,儿童经常以物代物,以空间代空间,以角色代角色。这其中,想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儿童在游戏过程中的想象和创造使游戏更顺畅了,使似乎不可能的变成可能的,在游戏中儿童的逻辑战胜了日常生活的逻辑。儿童认可这种逻辑,适应并喜欢这种逻辑,这种逻辑使儿童形成了游戏特定的默契和秩序,从而使儿童热衷于游戏。但是,即便如此,游戏还只是儿童解读、重组、改造和演绎的日常生活。儿童的很多语言和行为都与他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相关,也与他不断发展的创新和演绎的能力相关。因此,游戏既远离日常生活,又无法脱离日常生活。正是游戏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这种张力,使游戏能以不同于日常生活的面貌存在,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其中的核心机理就是儿童的需要和想象,基本动力在儿童的精神世界。游戏表达的是儿童的一种成长愿望。游戏达成的是儿童心灵和精神的成长。
没有游戏,儿童的生活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精彩的。没有游戏,就谈不上儿童的幸福生活,也谈不上儿童的生命成长。
通过以上关于游戏和生活的分析,我们可以形成以下基本认识。
引发儿童游戏的力量可能来自内外两个方面,但儿童内在的力量是主要的,儿童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儿童的好奇心、儿童的模仿和想象都是引发游戏的重要因素。儿童热爱游戏,就是热爱生活,儿童投入到游戏之中,就是投入到生活之中。让儿童过完满的生活,让儿童充分享受童年生活的快乐,其中很重要的一条途径是要充分满足儿童对于游戏的需要。儿童的生活,儿童的游戏,应该让儿童自己去参与和感受,教师的指导不应成为游戏的核心因素,更不应成为游戏的干扰因素。游戏与其他活动的不同点就在于儿童的主动和自发,在于儿童的想象和创造,在于儿童的模仿和假想,离开了这些,游戏就成为刻板的演练,成为完成事先确定的任务。要保持游戏的本质,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让儿童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要让儿童真正投入和享受游戏过程。
儿童游戏的天性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游戏可能发生于儿童内在的精神需求,但游戏的内容和主题是儿童从现实的日常生活中转化、组合、改造和创新而来的。儿童的生活经历有利于游戏和其他学习活动的展开,不断的游戏有利于儿童积极地投入日常生活,用更敏锐的感觉去关注日常生活。需要指出的是,日常生活可能是儿童直接参与的生活或与儿童直接有关的生活。也可能是儿童关注的他人的生活,儿童从未感知过的生活不是他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和游戏及其他学习活动形成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循环。在这个循环中,儿童内在的精神成长和心灵需求是重要的,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也是不可缺少的。因此,鼓励、引领儿童关注日常生活。也是丰富游戏的一种手段和途径。游戏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儿童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能力。不断发展的游戏,不断给儿童带来挑战、思索的游戏,也会引领儿童去关注日常生活,去吸收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这样,日常生活和游戏及其他学习活动共同构成了动态的、相互促进的、共生共长的完整的儿童生活,这种生活就是儿童的生命的成长过程。
游戏是儿童重要的生活方式。因此,理解游戏,理解童年,理解儿童的生活应该成为教师和家长的必修课。当游戏展开时,游戏不是他人的,只是儿童自己的。儿童可以抛开他人的见解,可以无视他人的存在,游戏只属于儿童自己,也只为了儿童自己。儿童可以在游戏中宣泄、分享、合作、发现、诉说、同情、想象,这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儿童精神世界迸发出的核心能量,这一切只是儿童自己的,儿童用自己的逻辑让游戏不断重复、丰富和发展。这就是儿童的生活,与成人的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生活,对成人的日常生活来说似乎“毫无意义”的生活。但正是这种以游戏方式展开的生活支撑和捍卫了童年,丰富和充实了童年,一切试图让儿童远离这种生活的力量是对美好童年的反叛和背弃。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提出的保护儿童的游戏权,其实就是保护儿童的生活权和生命权。把貌似比游戏更重要的“数学”“经文”“外语”“艺术”当作儿童的生活,用这些“正经”的学问驱赶“只是”玩耍的游戏,那其实是在驱赶儿童心灵中美好的天使,在驱赶推动儿童生命成长的风神。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