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三)
(2009-08-18 15:27:54)
标签:
爱的教育儿童心理学教育皮亚杰亲子教育早期教育智慧自我文化 |
涉及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的两阶段
1.感觉运动阶段:婴儿能协调感觉输入与运动能力,形成行为图式,以此作用并理解周围环境。整个认知发展是一个由反射性机体到反应性机体的转化过程。
(1)反射性阶段(出生到1个月)
(2)初级循环反应阶段(1-4个月)
(3)二级循环反应阶段(4-8个月)
(4)二级循环反应的协调(8-12月)
(5)三级特环反应阶段(12-18月)
(6)心理表征阶段(18-24月)
2.前运算阶段(2-7岁)
(1)象征性思考阶段(2-4岁)
(2)直觉思维阶段(4-7岁)
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schema,在他后期著作中用scheme
一词)。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图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2.认知发展的三个基本过程--同化、顺化、平衡
(1) 同化(assimilation)
同化原本是一个生物的概念,它是指有机体把外部要素整合进自己结构中去的过程。在认知发展理论中,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象消化系统就营养物吸收一样。
所以,在皮亚杰看来,心理同生理一样,也有吸收外界刺激并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所不同的只是涉及的变化表不是生理性的,而是机能性的。
再现性同化,即基于儿童对出现的某一刺激作相同的重复反应 ;
再认性同化,即基于儿童辨别物体之间差异借以作出不同反应的能力。它在再生性同化基础上出现并有助于向更复杂的同化形式发展;
概括性同化,即基于儿童知觉物体之间的相似性并把它们归于不同类别的能力。
(2) 顺化(accommodation)
顺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一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顺化是与同化伴随而行的。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化的过程。可见就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化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显然,从整体而言,如果只有同化而没有顺化,那就谈不上发展。尽管同化作用在保证图式中去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同化如果没有它的对立面--顺化--的存在,它本身也不能单独存在。换言之不存在纯粹的同化。当然,如果没有与顺化相对应的同化,也就没有顺化可言。皮亚杰用同化和顺化过程来说明认识,旨在表明这样的观点:一切认识都离不开认知图式的同化与顺化。认知既是认知图式顺化于外物,又是外物同化于认知图式这两个对立统一过程的产物。皮亚杰应用同化与顺化的过程,对行为主义的著名公式S→R进行了改造,提出了S(A)R公式。他指出:“一个刺激要引起一个特定的反应,主体及其机体就必需有反应刺激的能力,因此,我们首先关心的是这种能力。……感受性自然是依存于作出反应的能力的。所以这个公式不应该写作S→R,而应该写作S→←R(换用图片),说的更确切一些,应写作S(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