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阳的爸爸妈妈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夫妻双双在一所大学里任教授。周围人都说他们生的孩子一定会成为人尖儿,他们也希望如此。为了教育好文阳,妈妈读了不少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书籍,在平时也尝试用其中的一些方法来教育儿子。
一次,妈妈给儿子定了一条规矩:每天放学回家后,必须先听半小时英语录音,以提高英语的听力。妈妈画了一张评比表,规定文阳做到一天,就在表上画一个红钩;如果周一至周五都做到了,周末一家人就可以去郊游。文阳表示喜欢这个方法,欣然同意,并且认真地执行着。
周一到周四,文阳做得都很好,因为他一直向往着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郊游。到了星期五下午,学校组织大扫除,文阳是班里的卫生委员,干起活来当然要一马当先,给同学们做个好榜样。回到家后,文阳觉得很累,进了自己的房间倒头大睡。文阳睡得很香,早忘了要先听英语录音的约定,就连妈妈回来都不知道。
妈妈把文阳叫醒,问他是不是身体不舒服了,文阳说不是,就是困了想睡一会儿。妈妈又问英语录音听了没有,文阳才惊呼起来“我忘了!”妈妈听了非常生气,训斥文阳说话不讲信用,前面四天的努力都是装出来的,周末一家人去郊游是不可能的了,必须给文阳一些惩罚,让他接受这次教训。妈妈越说越气,最后一把把墙上的表格撕了下来。
妈妈没想到,她这一撕,引来了文阳跺着脚嚎啕大哭,边哭边说:“妈妈,您太霸道了!您为什么没看到我连着四天付出的努力呢!您为什么总把我想得那么坏?”看到儿子顶嘴,妈妈觉得更是火上浇油,忍无可忍,真想挥起拳头打儿子几下。
此刻,电话铃声响了起来,文阳的班主任打来电话,向妈妈夸赞文阳今天在学校扫除中出色的表现,嘱咐晚上要好好休息。这下,妈妈呆在那里,为自己不问青红皂白地责骂孩子,感到无比后悔。她转回身来,看到儿子双手捧着评比表的碎片,默默地抽泣着。。。。。。
我们通过角色扮演再现了当时的情境:请妈妈重复对文阳所说过的每句话,做过的每个动作,并在此过程中,让她仔细揣摩孩子当时内心的感受和情绪体验。情景再现结束时,妈妈一脸的凝重,深深地叹了口气,说:“我懂了,孩子的大哭,跺脚,是因为他心里的委屈和气愤已经达到了极点(我的女儿小时候受委屈时,气的直打自己的大腿呢,对妈妈的误解和“霸道”已经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当他手里捧着评比表的碎片抽泣时,心里该是多。。。。。。”妈妈说不下去了。对孩子的愧疚和怜爱,全都写在了她的脸上。
文阳的妈妈表示今后面对孩子时,要做到“一听,二问,三商量”。
听,就是听听孩子的解释,不凭自己的想法简单地给孩子的行为下结论;
问,就是询问孩子事情背后的原因;
商量,即以平和的态度和孩子讨论怎样做会更好。
具体指导:特别是本意是为了父母分担一些,孩子自己想做但又没有做好的时候,家长一定耐下性子一步一步的具体指导;再和孩子一起探讨适合自己的方法。请相信这件事情上面只要投入一次这样的具体指导,孩子将终身难忘。
当我们“看”孩子的时候,要避免只选择孩子不如人意的行为,并错误地把它当做孩子的全部。那样,必定会影响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全面、客观、理性的判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