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学习方法
(2012-01-28 01:50:20)
标签:
新元素摄影诸葛亮学习方法芮昆仑算命风水时运杂谈 |
分类: 左左格物(胡说胡道) |
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都很显著的只有两个半人,这两个人是诸葛亮、王阳明,另半个人是曾国藩。
诸葛亮的智慧是世人共识的,当然后世多有神话,但在当时诸葛亮是无人及右的,诸葛亮是如何实现这样的智慧的?
多年前看到一段话说“诸葛亮学习不求甚解”逐渐体会出他的智慧发展的由来轨迹。诸葛亮真实的如何学习可能后人是无法断定的,其实这不重要,只要我们能感悟这个认识的妙处,就姑且认为绝世智慧的诸葛亮就是这样学习的。
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亮叔父诸葛玄又在愤懑中离开人世。十七岁的诸葛亮,不得不远在异乡挑起生活的重担。他和姐姐、弟弟,寄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村,自己搭起茅舍,“躬耕陇亩”,维持着清贫的生活。诸葛亮在隆中度过了十个寒暑,这十年中,他白天“田家作苦”,夜间秉烛攻读。他除了学习儒家的经典外,还博览战国时的申、商、韩以及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各家典籍,凡是能找到的借到的,统统吸纳,博览众书。博览就涉及到了精力问题,这些书10年很难透彻研读,所以形成了一个结论,诸葛亮读书——不求甚解!
学知识,是为了明白未知的,有些是学以致用的,有些是兴趣所致的,有时只有涉及的方面越广兴趣就越多样,而这都有个个体精力局限性;其实还有一种学习方法——触类旁通,说俗点就是联想,看书有时不是为了教条的甚解其意,而是只要有个问题提示就可以了,在这个提示中运用自己的理解去分析,前人的答案有时不是那么重要了,多读了自然容易多联想也会更客观、真实、全面。或许这就是诸葛亮的学习方法,也是诸葛亮的智慧源泉。
一直有个概念,不知出处了,宇宙观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决定价值观。各种信仰和教派都有着自己的宇宙观,就我理解宇宙观决定认识自然的本质还是次要,更主要的是眼界问题,放眼宇宙就会发现别人忽视个规律。举例:一个只关注社会科学本身而不关注自然科学领域的社会科学学者,只能是狭隘的,同理,自然科学者一样。
人类发现原子才200年,认识到微生物才100年,了解“真空能”才几年而这些基础的认识,都决定了一个人的宏观和微观的眼界问题。在这样的时代下我们其实完全没有了再迷信他人必要,由“不求甚解”进入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是时下必要的学习能力,其实这很符合网络时代,快餐信息的结构。
(附论:现在很多人都相信算命、星座、属性,更高级点的什么八卦、周易,古人有知识的缺陷当然不能追究,而现代人稍有一定天文常识就会知道,人类确定的历法是很局限的,不本质的,现在也在时时的修正,如果在几千万年以前地球的自转,日期和时间概念完全不是现在这样的状态了,而人类以地球坐标确定的历法可以说在宇宙中毫无意义,在这样的历法下衍生出的所谓占星、算命就失去了本质基础,直接归入胡说八道即可。同样八卦、周易最本质的是方位原则,什么风水、时运都来源于此,但是只要有点天文学知识就会知道,地球在几十亿年前,因为月球作用力的改变发生过磁极偏转,磁极方位也不是本质性的,同时把地球的磁极概念扩展到宇宙中也是很可笑的。古人天文学知识的局限可以原谅,而当今时代的人还“失实愚就”是很可悲的。同时,因为人类文化的传承性,无法摆脱传统文化的社会学作用,那些占星、风水、时运有着社会学的价值,但明晰的人会首先看到其“虚”的本质再看待其“实”的作用,而不会盲从,盲从这些必然失实。失实的结果就是决定了知识结构和认识的狭隘、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