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 ·项羽》

(2011-02-02 08:45:17)
标签:

项羽

杂谈

分类: 左左格物(胡说胡道)

2213年前,西楚霸王——项羽,留下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痛杀百名围攻的兵士后,以“头颅送故人”豪气自刎于乌江畔。

 

876年前,李清照夫妇颠沛至乌江镇时,面对浩浩江水,感慨出五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读 <wbr>·项羽》

项羽——生于大约公元前233年,死于公元前202年,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名籍,字

羽。起兵时24岁,可谓少年英雄,征战的8年中,仅楚汉之争中,身经大战70余小战40余。身先士卒,首当其冲;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是个空前绝后的盖世英雄,顶天立地的霸气之王。项羽的霸气不在于他打过多少胜仗,而是他屡屡都是在敌众我寡的窘势以少胜多的豪气。

巨鹿之战:6万联军(其中项羽3万)对40万,歼灭秦军20万俘获20万,阵前斩杀畏敌主将,取而代之,破釜沉舟,身先士卒项羽一战成名,一战而灭秦。

彭城之战:面临盟友背叛,孤立无援,自己孤军深入,后方失守,两线作战,兵力悬殊的种种危机,而大胆使用战略奇袭,用3万骑兵全歼刘邦联军56万,战绩之辉煌无敌,实在令人咋舌!


《读 <wbr>·项羽》

然,英雄末路,损于成皋,败于垓下。功利、实用者眼中分析他的性格缺陷,致使项羽失败是必然。霸王项羽结束在了中华历史中豪气、高贵的英雄时代,自后至今,进入了权欲、利欲的功利、狡诈的LM时代。

 

楚汉之争时刘邦惧怕项羽的程度可以用谈及色变来形容,再后来项羽自刎多年之后,刘邦与原项羽手下英布交战,发现其所摆阵势极似项羽,于是又一度陷入了曾经的紧张慌乱的情绪,可见刘汉对于霸王的敬畏是非常严重与深刻的。即使是这样一个刘汉当权的时期,司马迁还是把项羽这个无皇帝之实的败寇,写进了帝王传记,足见项羽的豪迈的人格气概。清代的郑板桥言道:“《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有此数段耳”。

 

 

 

何时知道项羽的记忆中已经很模糊了,真正了解项羽的故事是在我10岁的时候,从1979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版的定价0.14的《中国成语故事》,那是一套绘画精美、故事生动的好书,至今我的很多成语概念都是来自于此。《读 <wbr>·项羽》

记忆中出自项羽的成语: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都是《中国成语故事》中描述过的,项羽这个盖世英雄的形象朦朦中恍惚的建立在我那时十几岁的心灵中。

 

再识项羽是1994年上映的一部香港导演冼杞然执导,吕良伟主演项羽的《西楚霸王》片长270分钟,说实话当时并不了解项羽的经历,影片看的也是二二呼呼的。其结尾时的一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倒是记忆深刻。

这几年有了高清版本,重看此片,同时对楚汉之争的历史有了更多了解,才看出香港人太演义了,剧情还透着小家子气,能拍项羽电影的人一定也是崇拜项羽的,就不做深刻评价了。

 

前几年百家讲坛王立群、易中天为我们重新解读了项羽,项羽这个人物形象才更丰满、更真实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也使我更深刻的去感悟项羽——这个丢了美人、江山而赚得了千年人气的霸王。

 

多数历史学者都解读项羽的性格问题,恃才傲物、刚愎自用、匹夫之勇、妇人之仁的缺陷。其实,正是这些性格才塑造出一个性情中人的——项羽。自汉武帝“罢黜百家、唯儒独尊”伊始,儒家思想就成了中华的“正统”思想,儒家就是确定一个道德标准,来塑造天下共性的处世之道,而缺少的恰恰是“性情”二字。正如易中天说过的:“项羽之死,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虎和豹的时代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狼和羊的时代,而且,那狼也会退化成狗,走狗。”  春秋、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人性鲜活、真实;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各家尽展风姿,是空前绝后的中华大地最具创造力的时代,而刘汉朝代的开始,中国就走向了文化的悲剧时代,个性和创造力都被阉割了,人人都是要去遵照一个道德标准,一种思想,脱离人性的“完美道德”的趋向,使得人都不能“真实”。权欲、利欲的功利心,成了世人成功的标准,项羽自然不是世道的榜样。项羽这个“性情、真实”的英雄,到了北宋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时,只有巨鹿之战、鸿门宴、兵败垓下区区三个事迹了,而通篇都是权欲、利欲了。

 

说项羽不能不说刘邦,二人的差异,不知道是历史十足的巧合,还是撰写历史的人喜欢塑造反衬的典型。

项羽:                       刘邦:

名门贵族                     无名庶民

恃才傲物                     如之奈何

刚愎自用                     任贤纳谏

性情中人                     实用主义

儿女情长                     抛妻舍子

常胜而损于一败               屡败屡战

痴情忘我                     风流畅性

妇人之仁                     心狠手辣

好面子                       耍无赖

败寇                         称王

这样的鲜明对比,如果不是历史的巧合,只能解释环境造就性格的差异,而如此大相径庭。

 

项羽之死: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一首极致煽情的垓下歌,引得后人发出“嫁人嫁项羽”的感叹。一个威震天下的盖世英雄,在穷途末路时不是惋惜他的功亏一篑、功败垂成;也不考虑如何转危为安、东山再起;而是叹息不知道该如何安置他的美人和乌骓。而虞姬也是出于不拖累项羽,也不使其难堪,而默默的持剑自刎,二人何其心心相印、肝胆相照,实在是人生知己,虽死不憾(《项羽本纪》中没有记载虞姬的生死,霸王别姬出自唐张守节)。

 

项羽原本计划是保存实力,突围报仇的,要不他不会深夜突围逃跑,但为什么又不上乌江亭长的船,而选择了死战到底,有点不合逻辑。其实,这都是他性格的体现——爱面子,即使高贵的死也不苟且的活,本色英雄也!乌江亭长的说辞害死了项羽,亭长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数十万人,完全可以东山再起成就霸业”却引出项羽的绝句:“无颜见江东父老”。同时按照项羽的性格,是绝对不会留下部下自己一个人坐小船逃生的,他必然会选择同生共死,去打完最后一场痛快的战斗,而“宝马送亭长,头颅送故人”的豪气,高贵的展现了他人生最后时刻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

(项羽的乌骓——河曲马,黑马,通体黑缎子一样,油光放亮,唯有四个马蹄子部位白得赛雪,名唤“踢云乌骓”。郭沫若写过一首七律无题诗来歌颂乌骓马,“传闻有马号乌骓,负箭满身犹急驰,慷慨项王拖首后,不知遗革裹谁尸?” 在项羽自刎时,乌骓投河自尽。)

 

千古功过,莫以成败论英雄。2000多年过去了,多少后人追忆项羽,杜牧、王安石、李清照、陆游、苏轼、韩愈、苏辙、辛弃疾等等谱写了多少诗篇,而找找胜者刘邦的词句,几乎没有。再看看成功者刘邦家族的下场又是何其可悲!(戚夫人的“人彘”、刘家嫡庶子的残杀、吕雉毙后,其家族被诛杀三千人)辛弃疾——“八千子弟失江东,止有虞兮效始终。死共乌骓埋骏骨,生怜红粉是英雄。花间名字留芳体,帐下悲歌泣晓风。若使当年成帝业,宁同吕雉祸深宫。”

实用历史主义者和战略家都爱分析、借鉴项羽的战略失败、政治幼稚和性格缺陷,最直白的估计就是毛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功过的下场,短效是很难评判的;而气节和气概,是时效又永恒的。

 

项羽的死去,是世道的必然。从此中华大地再也没有了项羽式的人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