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谈“常识”

(2016-09-03 09:18:55)
分类: 杂谈
很想谈谈生活中的“常识”这个问题。

生活中有很多的案例让我们看到常识是如何缺失的。

一个女人A述说自己害怕黄蜂。到此为止,这很正常,因为这种恐惧是在人的自我保护的常识范围内的。然而,当这个女人接着述说她对黄蜂的害怕到了这样的程度:每日在路上走着的时候会时刻担心有黄蜂来袭击自己,尽管其实周围一直并未出现任何黄蜂的踪迹。那么,这种害怕便有着“恐惧症”的嫌疑了--因为这违反常识。

另外一个女人B,不喜欢听到婆婆大声说话,虽然她自己也知道婆婆的性格脾气向来如此,并非特意针对她,可一旦无意中听到婆婆偶尔提高音量的大嗓门,她还是忍不住地心惊肉跳,各种排斥讨厌。不符合常识的地方在于,她的反应显然超出了一般人对于偶尔听到大嗓门的刺激程度,属于过激的反应了。

说了几个女人来说说男人。

一男近来认识一国外技术型专家,专家谋求共同合作开发推广高科技产品项目。专家自称手头专利项目开发的产品将能为全球该领域带来革命性的突破,而之所以愿意与对此科技完全外行,且毫无相关人脉市场资源的该男合作,是因为觉得信得过,不怕被盗窃核心机密或者被背叛出卖等等。

这想想就是一个似乎违反常识的事情,因为专家所谓的合作动机背后的逻辑很难承受仔细的推敲,而无论他的专利技术是真或假。

我们说,几乎所有违反常识的事情,或者做法,背后都有着被有意或无意防御着的某些东西。之所以泛指“东西”,是因为被防御的既有可能是想法事件,也有可能是感受情绪,且是本人未必能够具体清晰地觉察到的。

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会由此而产生。

A女通过过度害怕黄蜂,也许防御着她对于“黄蜂”这一象征物背后的更深层的恐惧--比如攻击,比如性,等等。

B女通过对婆婆大嗓门的排斥,也许防御着她对于“大嗓门”这一刺激事件背后的创伤感受,来自于早年的深深烙下的声音刺激背后的恐惧和绝望。

外国专家那违背逻辑常识的合作方式,背后显然也在防御着某些难以述说的隐情或苦衷,甚至可能是不可告人的目的.....时间将会揭开很多秘密。

由于篇幅所限,这里无法详列更多的案例。而我写这篇文字的目的,是希望表达“常识”的重要性--无论是对于心理成长和治疗,还是对于增强我们在生活中的判断力,从而更快更好地发现问题所在,都有助于我们及时地调整方向,突破阻碍,走向更灵活宽广的人生。

我们需要重视“常识”,时刻把“常识”放在心里。

我想起曾经咨询的一个案例,一患者在接手一个难度颇高的工程项目后,压力很大,对自己有各种不满以至于陷于抑郁。我了解到这是他首次面对如此多困难的项目后,给予了他一个“常识”性的反馈:任何人在首次应对从来没有足够经验且难度很高的任务时,出现各种不足乃至失败似乎很正常,为何他仍然对自己要求如此之高,在他甚至已经应对得不错的情况之下?患者对此深受触动,然后自己得出一个结论:把对自己的期望下调一下其实是很正常的,而这样一想他的自责和抑郁当场也立马减轻了.....

当然,任何症状问题背后的动力都是复杂的,也不是这么简单地做个常识教育就能彻底解决的。该患者的变化背后还有另外一些很重要的因素,比如他对于我的信任,他自身对于改变的强烈动机等等。但这仍能够说明“常识”的把握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影响是多么地大。

于是,对于身为咨询师而言的我,工作的“常识”还包括:倘若我们光是看到问题,那并不足以带来真正的改变,而决定是否能真正改变的,一定是被理解和接纳的感觉,以及,正面的,积极的,纠正性的良好体验。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努力地去学习和体会的。

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