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来谈谈“跟随”
(2015-12-24 13:30:00)分类: 杂谈 |
对于学习或从事心理工作的人来说,“共情”是常常接触到的词。“共情”,又称“神入”,“同理心”,指设身处地感受对方的感受,理解对方的各种难以或无法表达的情绪,需求,并进行表达言语化。我们会发现,适当的共情有时候很有效,而有时候却不起任何作用。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还没有做到准确地共情吗?
大部分的观点倾向于认为,这是由于没有做到准确共情的缘故。而我现在提出的观点是,或许还有其他因素在阻碍着共情的效果,那就是--共情之余,并没有做到很好的“跟随”。
说起“跟随”这个词,会让我有种时光倒流感:我们大多从小听着这个词长大--课堂上需要“跟随”老师的教导,家庭里需要“跟随”父母的照顾,生活中需要“跟随”自己的心--然而,还是有很多人跟着跟着就跟丢了......当父母老师的那一套已经不再适用,当自己的心开始困惑找不到方向时,去哪儿跟随呢......这真是个问题。
于是,近年已经很少再听到这个词了.....在这个开始崇尚个性化,自由思想的时代,“共情”已经代替了“跟随”--完全可以理解,人性解放带来的第一个改变,必然是情感上的被理解和被释放的需要。
可是,在这之后呢?在理解和释放之后,到来的又是什么?的确,有部分人开始了改变,另外的没有产生改变的人,显然需要的更多或者另有其它。
共情是一种“跟随”的方式--此时需要的是共情。
沉默也是一种“跟随”的方式--此时无声胜有声。
行动同样可以是一种“跟随”--此时即时的现实回应或帮助才是最需要的。
由此可见,共情只是“跟随”的一部分,而“跟随”的方式更宽泛更广阔。
在关系中,几乎每个平静或愉悦的时刻,都伴随着适当的有效的"跟随”。
于是,这也意味着,如何判断是否适当有效的“跟随”?那就是观察“跟随”后的效果:平静吗,愉悦吗....否则,可能就并非是有效的“跟随”了......
而最终,我们需要学会如何有效地“跟随”自己--让它成为自己的信仰,自己的守护天使。
我还记得......那一天
我轻轻地睁开双眼
是你 守护在我的身边
这会是一段很长的旅程
一切都新奇而陌生
但是没关系 我并不孤单
因为有你和我在一起
我看到各种各样的人们
看到各种形状 模糊的灯光 还有 温暖
我傻笑着穿梭在新鲜的世界
晃动的光线让我眼花缭乱
我爬上高山
我飞上蓝天
我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在这些神采飞扬的时刻
我竟忘记你的存在
有时 曾经的悲伤
在入睡前撞击我的心房
我都记得很多很多
你能明白那种感觉
不是难过 也不是快乐
是虚无的空旷
然后有人开始教导我
可以看见的真实的人们
他们说 其实你并不存在
在现实的世界里
幻想是多么可笑
于是 我相信了他们
我忘记了你
可我还记得
对曾经的梦想的渴望
现在似乎一切都很好
但我经常分不清梦与醒的区别
在半梦半醒间游荡
是的 我很好
只是有些累了
有些空虚
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我在等你出现
告诉我你就在这里
一直和我在一起
于是我开始寻找
我以为只要寻找就能找到
在光影中 画片里 文字间 高墙上......一切我能想到的地方
但你却一直没有出现
记忆就像磁盘碎片
散落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中
保存着对整个宇宙的思念
在这里你会发现
一个一闪而过的影像 一缕微微照射的光芒 一点纤细如丝的希望
它们能告诉你很多很多
而你 就在这里出现
笑着 笑着 像在和我捉迷藏
哦 你知道我对你的思念
但我一直在这里呀 从不曾离开
是谁吹干湿滑的岩石
是谁安抚狂暴的波涛
是谁阻挡住疾驶的车辆
是谁让你跳得更高
是谁让你远离伤痛
是谁给你一生的关爱 永不枯亡
你从不曾孤单
喝杯茶吧 什么都不要担心
一切都已平复
做个决定 开始出发
不要害怕
记住你自己
那个你梦里的自己
那个你爱 你原谅的自己
请注视我的双眼
你会看到你自己
你会看到
我从不曾离开
永远都不会离开
我们会一直在一起
每一个脚步
每一次呼吸
直到最后的最后
当你离开
我将与你同行
去经历又一次冒险
你是最好的伙伴
我喜欢陪在你左右
握住我的手 对 就是这样......
后一篇:一个关于母女关系的希腊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