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谅与修复

(2015-08-17 12:11:50)
标签:

情感

分类: 个案探讨
近期遇到某病人求助。其从另一咨询师处而来。在此前的工作中,咨询师用类似于意象对话和家庭治疗结合的方式,为病人做了与父母早年创伤关系的处理。与父亲关系的处理过程似乎颇为顺利,病人的内心创伤得到某种程度的修复。但在做与母亲关系的修复工作时,进程被卡住了。 咨询师强势要求病人表达对母亲的理解和原谅,而其实病人内心十分的不情愿。这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多年的积怨哀伤,哪里可能那么快的消散?
于是进程被卡住,连带咨询关系和信任也受到极大影响。
被卡住的不但是咨询关系和信任,还有病人的现实亲情关系。由于有了与父亲的关系初步修复的鼓励,病人急于在现实中去修复母子关系。问题是,父亲乐意反省道歉,而母亲却坚持自己没有错,无需反省道歉,于是僵局出现。病人的各种早年伤痛阴影被激发,又无处释放,也没有及时得到咨询师的包容重视和理解。导致病人心情跌入低谷。
我其实并不想去评判或者指责这位咨询师的做法。每个咨询师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风格。何况,咨询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也无法单从病人口中就能完全客观地了解。实事求是地说,其实这位咨询师在初期的工作中成效是明显的--病人与父亲关系能得到初步修复就是证明。
但我仍希望能从这可能有些片面的了解中,总结出几点该咨询工作中值得借鉴的地方,算是作为自己在未来工作的一个警醒吧。
首先,在我的工作经验里,绝大多数有早年家庭关系创伤的病人,内心不同程度地都有着对家人的愤怒抱怨情绪,甚至仇恨。而他们几乎都暗暗期待或者想象着,未来有那么一天,能够通过家人的反省悔过,甚至主动向自己道歉,来达到化解怨恨的目的。
从治疗的角度看,这么期待是危险的,因为这意味着,病人任然将关系改善的动力,寄托在对对方行动的“依赖”上面。是的,依赖!这正是这类病人的一大特征所在。也正是这种病态的外归因造成了病人长年累月的怨恨,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症状泛化和固着。
于是,当这位咨询师通过让父亲在咨询过程中亲自向儿子道歉的方式(刚好遇到了一位愿意反省的父亲!这真是幸运),化解了儿子的怨恨,但同时,也助长了病人对母亲同等期待的“依赖性”幻想。不幸的是,母亲不同于父亲,不愿意反省道歉(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而事实上,这正是大多数中国父母的情况)。于是,僵局出现,正被伤心愤怒难过却又满怀期待心情充满的病人,再一次备受打击。
在这个地方,如果咨询师未能细致小心地进行处理的话,甚至可能对病人造成二次创伤。
不能过快地对病人进行修复干预,尤其在咨询的初期阶段!这个来自导师和教科书的反复告诫,总是有道理的。
我只能遗憾地想,这名咨询师实在迫不及待,推进过快了。
第二个值得一提的地方,是病人在内心充满对母亲的怨恨的情绪下,被咨询师要求表达说出原谅母亲的话,病人无力反对,勉为其难地说了出来,可内心其实难受无比。
此时此刻,想到这里,我都几乎忍不住替病人感到了无比的难受。这又是一个推进过快,且完全忽略了病人感受的地方。
原谅,口头理智上说得容易,而倘若要发自内心,这从来都是最难的。很多人可能穷一辈子,都无法真正或者完全原谅一个曾经深深伤害过自己的人。
而那些能够真正从情感上达成原谅的人,都曾经历了多么艰难的挣扎历程,多么痛苦的回溯和哀悼啊!无此非能做到真正的原谅啊!
甚至可以这么说,很多情况下,病人们需要学会的,其实是,如何带着无法原谅的怨恨,比较好地相处和生活......这个成长目标似乎将是更为实际和贴切一些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