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话认知行为治疗与精神分析治疗
(2012-12-24 11:38:36)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理咨询的有关知识 |
近来听闻某些专业同行颇为不屑于精神分析疗法的治疗方式,认为这种疗法不科学,没有实证,且耗时耗力。甚至某些号称资深专家教授评价说,用精神分析来给病人治疗是不道德的,因为没有使用“更有效”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
我实在是遗憾这些同行们对精分的不够深入了解下却自以为很了解所做出的评价和态度。
可以想见国际上那持续了好多年的流派之争,至今仍在如何地影响与检验着某些人们的兼容胸怀。
从心理学诞生到如今,精分流派一直是人才辈出,无论从理论还是临床治疗都硕果累累,大量的文献和临床记录,都已经毋庸置疑地证实,它是迄今为止,能够最深入认识和了解人类内心世界的最好方法。至少,至今尚未找到能代替它的更好的方法。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治疗理念已经逐渐地向整合式的方法过度,精分治疗师也已经不再单一地固守传统古板的临床操作模式。虽然大方向依然以深度心理学的动力性模型为主,但临床上治疗师已经开始灵活地根据不同病人的个别状态和需要,来采取整合式的干预治疗方法--对于某些极度不安全和焦虑的病人,治疗师也许会暂时摒弃传统精分治疗要求的某些实操,例如保持沉默;不回应或仅以反问或解析作为回应;不提供具体建议,不表露情绪,必须保持中立,等等,而是采取更为积极的方式和态度,甚至包括某些认知行为的支持性干预方法,来谋求最适当地契合病人的个别心理阶段需要。
同样地,认知行为治疗师也无法否认需要学习心理动力学的专业知识,来帮助自己更好更准确地理解病人的疾病根源,和心理功能运作机制。巴普洛夫的那条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精分治疗从事者从来不会否认认知行为疗法所可能带来的快速帮助效果,尤其是对于渴求崇拜权威指导,不太喜欢自我深度探索,只想省事地知道具体方法的这类病人,在治疗初期用此方法确实有可能较快地满足他们的需要。至少是满足了看到“权威”后的暂时安全感需要。
可是,这种效果能持续多久却让人感觉无法确定。从心理动力学的理论上讲,认知行为方法的初期效果,主要来源于个体早年内在理想化客体缺失的满足,以及由此跟随下而产生的体验触动所带来的改变。然而,个体内在的多年积累的防御和阻抗是如此之强,总会在一定的时间之后,对于改变的稳固和持续性,带来新的冲击与反复。从自体心理学的角度,这或许是内在的理想化自体,与镜映性自体缺失尚未得到合适的治疗和满足有关。从客体关系心理学的角度,或许是足够“能干”的“妈妈”,并不等于足够“好”的“妈妈”的缘故,以至于尚未内化为足够安全的内在自我关系,来独立为自己的未来提供持续的力量和信心。
也许尚需时间检验和理论临床探讨,但我目前认同这样一种看法,那就是:认知行为治疗师或许低估了人的内心阻抗的力量的强大性了。
而精神分析治疗,由于长程的取向和设置,而有了足够的时间来面对病人的阻抗进行工作,修通那内在的创伤或缺失。由是,人格在从扭曲的状态中,逐渐地趋向于健康的方向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