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谈“存活”
(2012-03-31 16:15:3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存活”这个词,英文原文“survive',最早来源于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的理论观点,并随着这些理论的传播而逐渐地为业内人士所认同和熟知。
温尼科特是一位研究儿童心理的心理学家。“存活”这个词的原意,主要是指当孩子将愤怒的攻击指向妈妈(或者近亲养育者)的时候,妈妈不会以更强大的暴怒来压制惩罚孩子,或者不会以冷漠忽略的冷暴力来报复孩子,如此“好妈妈”的内在形象便能在孩子内心存活下来。否则,“好妈妈”便“死去”,孩子有可能从此富有扭曲的向外或向内的攻击性--向外,是指向他人的不稳定和暴躁攻击的个性;向内,是指向自己的焦虑和抑郁自卑的个性。
在我看来,未能存活下来的,不仅仅是妈妈,还包括孩子--在孩子的内心深处,那个被包容的,被喜爱的,富有活力和存在价值的“自己”,某种程度上也“死去”了。
存活,应该不仅是指向猛烈攻击下的客体的存活,还应包括夸大过度的赞扬下的存活--这通常表现为一个过度乖巧听话的孩子,或者一个被过度溺爱的孩子的妈妈,同样也无法以一个“刚刚好”的妈妈的内在形象存活下来--过度的赞扬和爱的背后,其实是某种隐藏更深的不信任--不信任对方可以有力量面对适当的批评与挫折。那么,长大后的孩子,内心将同样是焦虑和不确定的。
咨询关系与亲子关系非常的相像。来访者时而严苛挑剔,富于攻击性;时而恭维赞扬,如同一个乖巧的孩子,这些,都在考验着咨询师能否像一个“刚刚好”的妈妈那样,利用自己专业稳定的心理功能,帮助来访者修复那早年缺失的心灵创伤--这种功能如果具备,那么,咨询关系将稳固下来,咨询师和来访者,将能够在咨询关系中“存活”下来。反之,则咨询关系提早被终止。
对于这种专业功能,一句经典的形容说得好:不带拒绝的坚定,不带诱惑的深情。
其实,不论是否从业,我们每个人,最好都多少具备一定程度这样的功能,来面对各种亲密关系的牵绊和需要。
我在家中养了一只小花猫,好几个月下来,看着小猫从刚出生的微弱小巧成长到骠满时的矫健肥壮。小猫总在考验着我的耐心,它时而温顺乖巧,可爱卖萌,时而肮脏邋遢,凶悍抓挠,让人总是又爱又恨;而我对待小猫也正是如此这般地时而亲近爱抚,时而愤怒惩罚--恐怕小猫的内心对我也同样是又爱又恨罢--假如动物的内心确有情感的话。
而不论如何,我们彼此都“存活" 了下来了--所有的关系都是如此,当该经历的考验都已经历,当该表达的爱恨都已表达,那一刻,我们能体味到的,是永恒--痛,并爱着!
我们与真理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