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谁的“镜子”
(2011-06-05 12:36:26)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理咨询的有关知识 |
正如父母常常会把自身未能完成,或者未能满足的期望(潜意识里面的),投射给孩子一样,咨询师也容易把自己没能完全解决的“情结”投射给病人,从而潜意识里面期待病人能代替自己去完成那未完的“心愿”。
于是,一个由于婚姻中种种因素无法面对离婚想法的咨询师,可能会在回顾时发现,自己常不自觉地会引导病人更多地考虑离婚后的生活--固然要努力保持中立,杜绝主观倾向性,可是现实是没有哪个咨询师能做到绝对的客观。
同样,一个经常要求不同的病人,努力表达内心的愤怒情感,偏爱于以发掘表达愤怒为治疗着手点的咨询师,在自我体验时,可能也会发现,这会跟自己的愤怒情感尚未被充分表达有关--自己内心埋藏的愤怒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在病人身上,就最容易先看到了类似的情绪--哪怕该病人在此阶段其实并不认可这个着手点的。
虽然并不绝对,但我们依然可以举一反三地推测,一个童年缺少父母循循教导的咨询师,可能会偏向于循循教导自己的病人;而一个童年被过于教导的咨询师,可能更喜欢用一种无为而治的宽松态度来对待病人,哪怕病人此时更需要的可能是具体的安慰和劝导。
当然,你不能说,对性治疗或性探索特别感兴趣的咨询师,就一定是他自己的性需求或者性功能方面存在什么问题了。可一个经验丰富的咨询师总是会知道,他所最擅长的治疗方法,将是他自身经验的一部分--他曾用这方法有效地帮助了自己。
所以,关键其实也许并不在于咨询师偏爱于用什么样的方法作为着手点,关键在于,咨询师能否灵活地去调整--在病人反抗的时候,在病人不自在的时候,在病人表现的更防御,或者更依赖的时候,我们用一种更人性化的体贴,来尊重他的需要,从而为坦诚信任的咨访关系,建立持久稳固的根基。
因为这是所有治疗功效的基础所在。这也是今天这个时代“以人为本”的治疗原则所在。
咨询师固然要成为病人的一面“镜子”。而有时,病人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咨询师的“镜子”。
咨询室中一直在上演着相互“镜映”的微妙故事。
当我的病人,在咨询中表达着他(她)们对我时而情感亲近,时而情感远离的纠结状态时,联系到这种关系状态对他们的现实改变或积极或负面的影响,我总是在思考:我对这种情感联结的关注,是否带着我本人的内在需要?而这种需要可能有多大程度地阻碍了咨询的进展呢......
不带拒绝的坚定,不带诱惑的深情--
这是上帝赋予理想的父母的特质,于是,也成为了对理想的咨询师的特质的要求--
上帝他老人家可能够做到了此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