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个“人”
(2011-04-15 15:14:0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有经验的医生会发现,有的客人在咨询过程中会出现一种特别的状态。如果不留意的话,这种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咨询的开展。
一女客人,告诉医生,她会在每次咨询结束后,在独个儿呆着的时候,在脑海里想象跟医生对话,想象讨论感兴趣的话题,浮想联翩,感觉有很多话要跟医生讨论。然而,到了下次咨询见面,她却总是很着急地卡壳了!大脑常常一片空白,明明来之前很多东西想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一男客人,非常希望能在咨询的间隔期,能通过短信息,或者电话与医生交流,而非仅仅在那一个小时的面谈时间里交谈。他的理由是,他在咨询时常常回想不起来发生事情时的情绪状态,于是不知该说什么好。而如果平时生活中他能在碰到情绪或困扰时及时地联络医生,那将最真实,也应是对他最有帮助的......
这两位客人有个共同点,他们的成长家庭环境都无比压抑。
女客人从小不怎么跟父母交谈,长大后也不怎么爱跟人交往。独个儿时,她思想丰富,她的内心知道自己要什么。但如要对人完整具体地表达内心的想法,对她来说,困难无比。
男客人有个严厉粗暴的父亲,从小稍不顺从就被父亲破口大骂。他仿佛永远无法让父亲满意。长大后,他在跟人交流时,习惯于插科打诨,嬉皮笑脸。除非事先准备,否则要认真地思考与表达自己,对于他有点儿难。
这类客人,通常会形成几种明显不同的思维感觉方式,一种是现实当中的,一种是幻想当中或者说,独自一个人的时候拥有的。他们的语言表达功能性与真实性被压缩扭曲。这让他们常常感觉,别人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同样,要走进别人的内心,也很难。现实,包括现实中的人,对于他们来说,常常是不真实的,或者是让人焦虑的。而只有当退缩到独个儿的世界的时候,一切才是丰富自由的,只有在这时,他们才能安全地体会到存在感.....然而,作为社会人,现实总是要面对的,人际关系总是要建立的,而思维表达功能的压缩扭曲显然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于是,医生的挑战将是,如何帮助扩展他们的现实表达功能,如何搭建思维与表达的桥梁,让他们能持久稳定地体会到现实关系的安全;让他们能成为“享受”现实的,“勇敢”的,真实意义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