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治疗之女儿
(2011-03-27 16:55:11)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个案探讨 |
第二次来到咨询室里,这个家庭的成员们与我打过招呼后,各自坐了下来。客气中带着一丝熟悉的亲切和信任感。三天前的第一次见面过程,仿佛历历在目。我怀着有点儿“诚惶诚恐”,又有点儿“无奈”的复杂心情,再一次地“加入”了他们。(这个家庭带来了怎样的反移情,在作用于我呢...)
(我这个医生,又要打着“治疗”的幌子,“干扰”别人的家庭系统了吗?......)
大方的母亲首先开始为迟到而客气地向我做解释。话题转向了作为病人的二十多岁的女儿。在第一次的治疗结束后,当晚女儿的焦虑状态有所好转,第二天也能勉强去上班了。然而,第二天晚上,女儿半夜醒来,突然觉得有点儿鼻塞,她一下开始担心自己呼吸不顺畅,引致恐慌焦虑状态又发作了。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这次来见我,都难以缓解。
是啊,几乎每个有效的治疗,都会经历一个拉锯一般的甚至更艰难的过程,来摇动旧的基础,建立新的根基。有时候,这种拉锯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猛烈,让你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听着女儿柔弱地述说着她依旧存在的对丈夫的不安全感,对需要丈夫和家人帮助的现状的忐忑矛盾心情,我的心中仿佛浮现出上次治疗时,我进行夫妻沟通技巧干预时的情景。在我的干预要求下,不善言辞的丈夫与妻子(女儿)深情对望,丈夫在努力想要表达对妻子的爱,又不知该如何表达,憋得怪难受,妻子也难为情地娇笑起来。丈夫转向我,尴尬地说,不知该怎么说。我轻松地说,不着急,我们给他时间去想。于是,两人继续深情对望,终于,他说出来了......那段等待的过程,仿佛一霎那,又仿佛那么漫长,却让我内心充满感动--明明两个相爱的人呐,此刻的美好,但愿在他们心里留存永远!
从专业经验来看,我会感觉这段干预对女儿状态的稳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可是,当然也是在我意料之中的是,显然这并不足够。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事情。
女儿在谈如何努力去缓解焦虑时,说到了父亲的陪伴对她的帮助。这时,母亲忍不住插话,表示她一直觉得女儿有“恋父情结”--女儿小时候特别依恋父亲,尽管父亲由于工作忙很少在家,女儿对父亲的依恋却从来没有减弱;而且女儿还很害怕父亲,从来不敢主动找父亲,只能等待父亲来到身边......确实,大家发现,这段时间,如果父亲在家陪伴,女儿就能平静一些,如果父亲离家,女儿就怎么都难缓解......
唉!我心中感慨!难道,这又是一个潜意识里借助了症状,来期待家庭的完整与情感补偿的案例吗?
说着说着,母亲突然有些恍然大悟地表示,女儿之所以如今对自己的感情没有信心,可能跟她从小看到父亲总不在母亲身边,感受不到父亲对母亲的爱有关!我点头认可母亲的领悟,趁机对母亲表示共情:那段日子,你一定过得不容易!你会感到害怕吗?会担心丈夫回不来吗?(父亲从事的是危险性较高的公共事业工作,常需出差)......艰难地,母亲点头:...会,会担心他没有命回来了.....这些担心有曾经对女儿说过吗?女儿知道吗?......从来没有说过,她不知道的......我看到,母亲的眼中有泪光在闪烁......这个外表坚强乐观的母亲啊,内心承受了多少由于丈夫不在身边,得不到关爱,而且还要日夜担惊受怕的痛苦!
她从不跟我说这些的。女儿说。女儿有些漠然地坐着,眼光看着地面,仿佛在开小差,又仿佛在听着我们的谈话。似乎,这些痛苦的往事根本与她无关。
我的心里有个声音在说,不,母亲,你错了!女儿怎么可能会不知道!你心中的苦,你心中的泪,女儿全部都了解,而且,已经化作了她内心对父爱的执著,对爱情的担忧,甚至,对生命的惊恐!
女儿,已经长大的,乖巧的女儿,就象一只容易惊恐的,脆弱的小鹿!每走一步都要向后回望,而为了能留在母亲身边,为了能留住父亲的脚步,她将不惜用健康的生命作为抵押!她流下的泪,那些眼泪,就是母亲心中的泪啊......
为了孩子!为了我们那健康、可爱的孩子!我总是多么地希望父亲们,对母亲们,好些,好些,再好些!同样的,丈夫们,请对妻子们,好些,好些,再好些!不要再让孩子来为你承受本该由你来承受的责任了!好吗...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