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咨询师之“反见诸行动”
(2011-01-08 16:56:21)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理咨询的有关知识 |
对于某些心理治疗的患者来说,很快就会表现出,跟治疗有关的“见诸行动”。所谓“见诸行动”,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直接的行动,来间接传递内心的需求。这其实也是患者的某种“移情”的表现形式--他们的感情和期望已经产生,但却如此难以表达,于是只能通过行动,来默默告诉对方:我已将你看作“那个心目中的人”。
而治疗习惯于“见诸行动”的患者,对咨询师来说,会是个不小的挑战。
A在第一次咨询结束后,付费时,掏出了比预定好的收费少50元的钱,用一幅带点儿哀求的口吻,对咨询师说,不好意思,就只带了这么多,剩下的要坐车...咨询师犹疑了一下,心想在开始建立咨询关系更重要,于是接受了,并与A约好下次见面。过了一个星期,A再次过来咨询,告诉咨询师第一次见面后感觉很好,人也轻松了,并对这次的见面满怀期待。结束时,让咨询师意外的是,A这次掏出的钱比上次又少了50元,并再次用祈求的口吻希望咨询师接受。咨询师愣住了,心里的第一反应是不能够再这样下去了.....咨询师决定立即采取干预行动,回应A道:你这样做让我感觉不舒服......A顿时愣了一下,表情僵住,虽然不情愿但还是补付了那50元。之后,A一直未再回来咨询。
患者是个典型的“见诸行动”的人。她在内心深处期待咨询师能像理想的父母那样,包容自己的任性,从而给自己带来被爱的感觉。但这种潜意识的需要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于是,在漫长的生活中,她养成了通过类似的行动来表达和考验对方的行为模式。在这里,她对咨询师的移情显现无疑。而咨询师的及时干预处理是对的,但仍然显得迟了。如果能在第二次咨询进行中,咨询师主动来讨论这个问题,就能给双方留下更充裕的时间,来讨论事件的处理和感受了。咨询师忽视了上次患者付费行为所显示的,背后的重要意义。
B是一位女性患者,前往一男性咨询师出咨询。B一进入咨询,就对咨询师产生强烈正性移情,期待咨询师能在情感上给予温暖和包容的回应,并能及时指出自己的情感状态,直接去讨论此一情感的意义。可是,咨询师一直回避B的“含情脉脉”的情感表达。他很清楚患者对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期待,但不想去回应,因为他清楚,这种移情是不现实的,也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他觉得,最好还是先去直接讨论患者的过于委婉绕圈的表达方式,而不要先去触碰这份看似强烈的“情感”。当然,更重要的是,患者的兜兜转转的情绪表达方式让他心里很不舒服,他决定先处理这个。在磕磕碰碰地连续咨询了几次后,一次咨询结束时,他直接告诉患者,自己心里有不舒服的感觉,并预感B也将延后出现不舒服的感觉。B顿时大怒,深感受挫,当晚即决定中止往后的咨询。
B同样是个习惯于“见诸行动”的患者,她在一开始就出现的强烈移情方式中,显现了现实中的主要人际关系模式。或许她的成长经历,让她除了通过强烈示爱之外,不知道该如何去获取更亲近的关系和帮助。同时,她也在通过对爱的回应的需求,来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来验证自己是否会被人关注。咨询师的处理过于理性,感受表达得也过于直接,应证了来访者内心深处的“自己是不被关注的”焦虑。假如咨询师放缓处理自己的不舒服感觉,而先与患者直面她对咨询师的移情感受,多些表达肯定和理解,将能更好地建立稳固的治疗同盟。
不能否认上述两位咨询师的做法,背后会有一个专业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一个有力的回馈,来触动患者的情感并令其能够产生反省或新的行为。在已经建立稳固信任的咨询同盟前提下,这类干预是必要而有效的。但在咨询刚开始的前期,贸然这么做的话,将严重威胁到患者的自尊,以及安全感,从而带着对咨询师的不满,停止咨询。
有的咨询师暗地里会有种自我安慰的想法:即使患者从此不来咨询了,也总会有些东西留存下来,缓慢地渗入到生活之中,而改变或许将悄然而至。此一想法充分地显示了咨询师所特有的“自恋”。我们也可以将此反应对比于“反移情”,称之为“反见诸行动”。咨询师需要好好反思,是否给患者勾起了自己的“反移情”。
就从治疗效果来说,即使来访者从此有了改变,咨询关系如此这般的结束,给双方带来的,其实也是“两败俱伤”--咨询师,可能赢了“自恋”,却输了“关系”;来访者,则可能赢了“自尊”,却同样输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