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咨询师“潜规则”

(2008-12-12 11:15:27)
标签:

杂谈

心理咨询真的是一项艰难重重的工作,前进的阻碍不仅来源于如何面对求助者的种种要求和情绪投射,更是来源于咨询师自身界限的摇摆与重建。这当中如惊涛骇浪般的起伏,实非局外人所能想象。而此刻我突然觉得,其实说到底,从哲学的层面,孰外孰内也许更本就是说不清的事情。
但说不清总就不能不说了,如何去理解只好见仁见智。
许多但凡在心理咨询行业里面浸润了一段时日的咨询师,会越来越谨慎于进行分析,尤其是对于非正式咨询的场合。这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也是专业素质提升的表现。分析确实不能乱来,尤其在对方没有做好被分析的准备,而且场合不适合深入探讨的时候。否则可能好心办坏事。可我发现,有的心理咨询师将这一“潜规则”坚守得似乎过了--延伸到了连内心看法也不轻易表达了。
某资历颇深的咨询师表示,她在某些场合很少说话(有第三者在场时),哪怕交流中别人用不满奇怪的眼光看她,也坚持“那统统是对方自己的投射”,颇有凭什么要去认同之意,而只在最后时段发表“总结性评论”,务求“一针见血”,因为,“后发制人是最高明的”。即使别人在事后委婉表达了不满的感受,她也不在乎。
能坚持自己的原则确实很不容易。我也赞同人的种种情绪都离不开投射之说。但身为咨询师,超脱到了如此的地步,实在不知是喜是忧。我只怕,这种风格笼罩之下,被“隔离”于“投射说”之外的那个人,朋友也好,咨客也好,恐怕从此要敬而远之了......
当然,显而易见,该位咨询师并不是对每个人都如此的--那就更显得“后发制人”说的冠冕堂皇之由--其实只不过是内心对某些人的抗拒和隔离的借口罢了。
话说回来,某些咨询师倾向于坚守“不轻易分析”和“不随便发表看法”的行为,其实是在试图显示某些自我界限。当然,身为咨询师,一定要有清晰的自我界限,才能稳定地立足于心灵世界的光离古怪惊涛骇浪之中。然而,外在的界限过于清晰,往往意味着内在界限的模糊和挣扎。
精神分析专家曾奇峰老师说过这样一个事例:一个女病人对男医生产生了移情,直接表达说如果能够嫁给男医生就好了。该位男医生马上一口拒绝说自己已经结婚了。这个是典型的外在界限清晰而内在界限模糊的例子。因为,如果这位男医生如果不是内心已经认同了女病人的想法,从而恐惧担忧的话,是不会这么快就通过回绝的方式来进行防御的。相反,如果是一笑置之的反应,那将会显示医生坚定的内心界限。
同样的道理,推销高手会知道,那些门口刻意挂着“谢绝推销”牌子的客人,反而才是最有潜力的客户--如果他十分自信肯定不会接受推销,又何必挂这个挡箭牌呢?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是什么!
当然,能否抓住这类客人,靠的还是销手的功力了!
心理咨询师的功力也在这里。从尊重人性价值的立场点出发,适应场面和个人独特的内心需要,适当地给一些无伤大雅的分析,给一些温暖的回应,虽然可能改变不了什么,但那份尊重也足以给对方带来巨大的力量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