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0月26日河畔心理小组聚会有感

(2008-10-29 10:27:18)
标签:

杂谈

分类: 媒体、沙龙与讲座

S带来一个身边发生的个案,一个七岁的男孩,被父母发现经常偷拿别人的东西,而且拿的东西都是些不值钱的,没有什么特别用处的小玩意之类,比如半截橡皮擦啊、铅笔头啊,半截尺子阿什么的,父母几乎每天放学都能从他的书包口袋里找出这些不属于他自己的东西来。问孩子,孩子承认是自己拿的,也知道不对,但就是控制不住。妈妈很焦虑,担心孩子这样下去不行,可又不知该怎么办好,于是向S求助。

作为朋友,了解详情后,S也深深地为这个孩子感到焦虑,带着探讨的心愿,来到我们的小组里面。大家也很踊跃地就这个孩子行为背后的意义作了各种猜测和分析,诸如:为了吸引更多的父母的关注和爱,象征表达对情感获得的渴求等等;并且,大家也认同,母亲自身的道德投射和焦虑是个需要处理的关键。然而,纵然有道理,种种分析却都仿佛难以消除S的疑虑。看来,纯粹的分析并不是S想要的。

怎么办呢?焦点开始集中到S自身的焦虑上来。为什么,S会对朋友的状况如此焦虑费解呢?这里面是否也带入了S自己的投射和需要呢?......探讨的话题转移去了新的方向了......

 

深深地为第三者感到焦虑担忧的人,通常有着自身内在的深深焦虑,因为,特别希望帮助别人的人,其实内心是特别希望有人来帮助自己。

推而广之,特别讨厌别人,其实是内心特别讨厌自己(的某一部分),特别爱别人,其实是特别爱自己;特别包容别人,同样是对自己特别包容的体现.

我们如何看待周围的世界,永远是我们如何看待自身的一面镜子。

 

对于自我内心界限不清晰的人,也许会比较容易被卷入他人的情感世界里,带来困扰。然而,如果这种卷入的表现是表里一致的,同样会让人感到理解和钦佩,并愿意温暖地靠近,努力为之解忧。因为至少,这是一种真诚。真诚的心灵魅力无穷大。

同样是卷入,“表里一致”的卷入(比如S)比起“表里不一致”的卷入(比如我有时侯),境界实在不可同日而语。

 

理性的分析和评判,甚至闲扯,在很多时候,是内在自我防御的表现,防御内心深处脆某处脆弱的情感受到伤害。可是,即便意识到这一点,也未必能轻易地调整过来,因为,日积月累,情感可能已经被压抑得无影无踪,要把它寻找并释放出来,谈何容易。当然,不容易不等于不可能。

 

对于情感表达的方式,从幼儿到成人,较常见的,有这样一些方式:苦恼、吮指、摇晃、体育锻炼、谈话等,还有很多其它的无法统统列举。S碰到的个案中的男孩,偷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无疑是一种情感表达方式。理性分析的谈话,同样也是成人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

方式没有对与错,好与坏之分,只有是否表里一致,并是否适合于社会和自身成长的需要。

 

感觉很好的是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成长--q说学了NLP后努力用“同时”代替“但是”;H说正努力学习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L说要努力从“天上”走向“凡间”......我说正努力提升自己的表达境界......

 

最后,每次的聚会都说明一个道理:小组的动力将主宰小组运作的方向,并超越事先定下的主题。

 

大家共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