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个案 |
分类: 个案探讨 |
孩子眼里的这种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有些像是老鼠和猫的关系,我问对吗?小小点头认可。于是,我让小小编一个童话故事,主角就是猫和老鼠。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来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表达以及作文能力;二来通过故事里的象征和投射作用,绕过阻抗,深入孩子的心灵世界。
小小略想了一下,就开始讲故事了:有一只老鼠,在森林里面碰到一只猫,猫说要跟老鼠交朋友,并且要带它去一个好玩的山洞里玩。老鼠很高兴,于是跟着猫来到山洞里面。这时猫露出了奸笑,说自己肚子饿了。它狠狠地向老鼠扑过去,要吃掉老鼠。老鼠拼命地逃出了山洞。从此,老鼠既痛恨猫又害怕猫,见到猫就跑。
那么,如果老鼠非得跟猫待在一起,那该怎么办?小小想了一会儿,回答说,那就主动去为猫找食物,以免猫饿了要吃掉自己。
哦,这是孩子故事里的老鼠的生存防御手段,那么,按照投射原理,孩子自己生活中应用的防御手段,应该也是如此。后面的故事证实了这点。
这个故事真的很契合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吗?我有些怀疑,因为猫和老鼠这两个主角是我主动提出的,孩子只是被动认同。那么,她觉得自己象一只老鼠吗?我问小小。更象一只兔子,小小回答。哦,那老师呢?象一只狮子。为什么呢?因为狮子是最强大的,它想跟兔子玩也行,想吃掉兔子也行;而猫是老鼠的死对头,只会吃掉老鼠。
我不禁惭愧。太正确了!兔子和狮子!这才是孩子内心世界角色关系的真正象征啊!无论是师生关系也好,母女关系也好,确实都不适宜用敌我如此分明的猫鼠关系来形容的。我显然是过于心急和主动了。
我怎么可以忽略当事人的智慧呢?哪怕他(她)只是个孩子......
前一篇:11月14日众智沙龙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