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参加工作坊后感

(2007-10-08 11:04:08)
标签:

知识/探索

感悟随笔

分享

分类: 杂谈
每次出外参加完专业培训回来,总会有朋友好奇地希望听听我的收获和看法。也确实,几乎每次我都会有一大堆的心得与感受愿意跟大家来分享,包括通过我的博客来进行分享。
上个月,我又离开东莞,参加了一天的工作坊归来。昨天跟朋友聊起,朋友有些纳闷:前几次培训的学习心得都有在博客上分享,这次怎么等了这么久,都还没有看到文章出来呢?
电话里面,我倒是一股脑地竹筒倒豆子一般,忍不住口说了许多的感受和想法。但是,却真的没考虑过通过博客来分享。
发生了什么事情?到底是什么令我如此的踌躇于进行文字表达呢(尽管口头上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
这个反省反而激起了我的写作欲望。也许是该搅动一下了......
 
这次举办工作坊的是一个在国内可以称得上德高望重的心理专家老师。他曾学习工作于国外,目前致力于国内行业的培训与耕耘,学生不少,辈分资历都高。我久仰他的大名,这次难得碰到机会,自然不可错失良机。能够“闻一闻”大师的味道,也是可以让人获益匪浅的......
讲台上的老师果然风采奕奕,挥洒自如,声如洪钟,实在是老当益壮,个人风格鲜明而独特,修为功力深厚而有加。堂上气氛也活泼热烈,互动性强,节奏把握良好。
下面是课程当中发生的一些戏剧性插曲:
 
---看完了一段老师亲自主持的通过叫喊手段来进行治疗的录像后,大家进行感受分享。我发言,述说自己看片过程中出现的身体感受,比如起鸡皮疙瘩,眼睛潮湿等,希望能与老师探寻躯体反应的心理机制。老师的反应是,先询问我的内心感受是什么,当我沉思了一会儿回答说是受到震动后,老师即指着我大声呼喝道,不要回避!这是你的问题!你也需要治疗!......我愣住。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反应的好。我对自己的问题当然清楚得很。人非完人。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如果连自己都不了解,又如何去了解别人?如果连自己的问题都不敢面对,又如何能够去帮助他人勇敢面对他自己的问题呢?老师并没有说错,可是,可是,我的心里就是感觉别扭的慌!
 
---一位女学员,发言询问一个问题,老师没有立即回答,台下有一个老师的得意门生站了起来,代替老师进行了解答。完后,老师问提问的女学员,听了后有什么感觉?女学员回答,没有什么感觉。老师顿时大声回应,没有感觉?你的心呢?你的心到哪儿去了?你是个没有心的人......女学员哑口无言。
 
---老师擅长于催眠治疗。课堂上也让我们好好地体验了两把现场集体催眠。重头戏是一场回归胎儿状态和出生经历的催眠体验。完毕后,大家照旧进行感受交流。一位女学员询问,当她在感觉中回到当年的胎儿状态时,仿佛见到父亲在怒骂自己,这一幕到底是真还是假?老师问道,是否她的父亲现在还在经常骂她?女学员点头称是。然后,女学员忍不住地开始发泄对父亲的抱怨和不满。老师表态希望她能反省自己的责任,调整自己的心态。然而女学员始终不愿意原谅父亲。在老师跟她僵持了好一会儿之后,老师突然指着对方,大喝道,我告诉你,就是你的不对!你错了!!让大家都感觉很戏剧化的是,这个女学员居然有着超人的固执和韧力,她依然不屈不挠地不认同老师的观点。最后,老师没辙了,无奈地说,我不想再跟你说了......该讨论结束。
 
---另一位女学员发言,称自己无法进入回归到小时候胎儿及出生的状态,是为什么?她介绍了自己的职业,曾经是个妇科医生。在催眠中她只能回想起当时替病人做流产的情形,而无法投入到自身的经历当中。老师沉默一会,直截了当地回答,就是她的职业造成了这种状况。学员表示不明白。老师于是问,她替病人做流产手术时的感受是什么?学员回答,没有特别的感觉,但有时会感觉残酷......老师顿时大喝:残酷?!!...你再自己想想吧!讨论结束。但是老师的忿忿之情不屑之意依然溢于言表。
看完这一幕,我不禁好奇,为什么,老师对一个做流产的职业反应如此之大呢?我有了一个想法,于是,我提问,不知道老师有没有宗教信仰?老师刚开始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滔滔不绝地述说了一大篇他对各种不同宗教的包容性看法,最后才回答了我的问题。当然,答案其实早已昭然若揭了。然而我却在寻思,把如此明显的价值观带到了跟当事人的交流里面,是否适当呢?如果我没有记错,基督教是反对堕胎的。
......
 
这次工作坊给我带来了颇为复杂的心情和感受。实在要佩服这位老师所具有的直指人心的干脆犀利风格。然而,我却并不认同他的个案处理手段和方式,至少是表现在工作坊里的方式。
我们不妨可以探讨一下,先不说其它的场合,在这样可以说是临时召集的一次性短暂工作坊里,直接强行点破当事人深层症结与顾及当事人内心感受尽量对事不对人的做法,哪种更加“人本”一些呢?并且,又该如何去将它们进行灵活的融汇调整呢......
 
无可否认的是,这次工作坊对我造成了一定的扰动,哪怕出现的是负性的情绪和感受,也是有所收获的象征。至少表明它已触动到我的内心情结和个人问题。也许这也是最终的意义?
 
而如何更好地区分个人投射与客观现实,又是一个随时要面对的严峻考验。当然,它们本来就是相互相成,难以完全区分清楚的,只能尽量的去把握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