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憎恨罪恶,但要爱有罪之人

(2007-08-16 14:27:41)
标签:

知识/探索

杂谈

分类: 杂谈
 A是个很聪明的人,领悟力和学习能力都很强,交游广阔,朋友多人缘好,为人处事真诚而不失老练。这样的人照理可以很成功。然而,让人费解的是,无论拥有多么优良的人际关系资源,似乎都无法成为他事业上的有效助力。已届中年的他依然一事无成,这让他苦恼困惑不已。内心深处,他总感觉自己还没有长大,仍然停留在早年的某个幼稚单纯的年代里面......
 
B同样是个聪明的人,积极乐观,勤奋好学,善良温和,喜爱读书和思考。从小到大,几乎所有手头上的任务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她都能够顺利地完成。这样的人照理可以很受人欢迎。然而,让人费解的是,她的朋友不多,知心朋友尤其少,人际圈子单调而苍白。她总感觉自己似乎不知道该如何维系一段亲密的友情。每当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她的内心总是泛起一阵无助的孤独感......
 
C是一个公认的女强人,她活泼开朗,精明强干,把自家的公司打理得红红火火。而她同时又是大家族里的主心骨,声望颇高,把整个家族安排得妥妥当当,有声有色,令她深感自豪。然而,如此成功的她有一天突然发现无法控制自己的孩子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出现了种种令人头痛的叛逆行为。她对此感到深深的愤怒和焦虑,并尝试了各种管制的方法,却依然束手无策......
 
尽管世事总是不能够如想象中那般完美,但每个人在面对内心深处的伤痕和痛楚时,仍会感到如此的无助与迷惘。该怎么办?通过深入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分析,让我们来了解这所有背后的根源所在......
 
A成长在一个贫穷艰辛但联系密切的大家庭里,历经生活磨难的父母经常在孩子们面前抱怨生活的艰辛和世态的炎凉,发泄耻辱与悲愤。同时,又将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动则严厉苛刻,几乎从来没有表达过对孩子的肯定和鼓励。这是A的内心感觉胆怯自卑的由来。长大后,他总觉得不好意思开口向人寻求帮助,因为,小时候,爸妈总是述说着当身处困境中时亲友的忽视和背叛,那种耻辱的感觉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B成长在一个亲情稀疏,感情淡漠的家庭里,父母勤奋好学,文化挺高,但是几乎从来不会表达对孩子的感情和认可,除了权威的作风和教导之外。家庭里也极少有亲朋往来,气氛淡漠而孤寂。孩子总是感觉内心的交流和需求得不到满足。在这样一个人际圈子苍白的环境中长大,B总感觉自己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与能力。而内心的孤独感,从小到大,一直如影随形......
 
C从小是个孝顺听话的人,内心最大的期望便是能让辛苦带大几个孩子的妈妈开心幸福。从自立起,她便担全力负起代替母亲照顾家人的责任,也成功地完成了任务。遗憾的是,她有个极端叛逆的兄弟,这成了母亲心中永远的痛,也成了她心中永远的痛!她能够掌控几乎一切,却无法改变这件事实。时间能够淡化过去,却不能淡化感受。如今,那份紧张痛苦和焦虑的感觉,被C明显地转移到对待自己的孩子的态度上,成为了激化家庭矛盾的一个诱因......
 
如此多的心理问题,皆源自于早年家庭环境带给我们的,深埋于内心的,对父母的欠疚感和罪恶感。潜意识里对原生家庭的忠心维护,让那些长大成人的孩子们始终徘徊在依赖与独立的边缘。
 
成年后的我们搞不清楚,到底对家庭的忠心依赖是罪恶,还是独立成长是罪恶?
 
西方的一名宗教圣人圣奥古斯丁有这样一句诫言---
 
                憎恨 罪恶,但要 爱 有罪的人。
 
到底,在潜意识里,我们如此的努力付出,哪怕因此而陷入困苦,是因为害怕失去了父母的爱;是因为希望弥补,早年未能得到的,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承诺!
 
倘若,当年,父母衷心地说一句:孩子,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无论你是成为怎样的人,我们对你的爱都不会改变!
 
那么,从此之后的这个世界,是否就会不一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