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神分析培训课后感

(2007-06-11 11:23:02)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发自内心的感觉,是参加曾奇峰老师的精神分析培训,犹如享受了一顿丰富的精神盛宴。浓缩在当中的那些个深刻独到的理念、感受和经验,恐怕要穷我等之辈毕生之力,方能真正地理解消融或超越。而曾老师融会了二十多年的专业思考与努力,仿佛轻松弹指一挥间,便已笑傲于江湖。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这浓缩的背后,便是浩瀚人生。

    这短短四天课程给我的感觉,套用一个学员的话,正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感觉。

    到底,这是我的个人投射,还是一种投射性认同呢?答案也许已不重要。
    从临床意义上来说,搅动既已产生,便收到了初步的效果。遑论是何种感受--敬佩,感慨,认同,向往,或者怀疑,愤怒......总比毫无所动的要好。
    写到这里,突然之间,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画面:曾老师双手拿着一根大棒,向一个大锅里搅动着什么,神情专注,动作缓慢而坚定。锅很大,仿佛一个缸,里面的是什么呢,其实并不重要。
    毫无疑问,我是被搅动的其中一份子。在参加培训的第三晚,我的梦中出现了父亲的形象。通常,每当我有深入的自我探索和深刻感受时,就会作关于父亲的梦。
    然而,在体味被搅动的感觉之余,如何去平复那动荡不安的焦虑心情呢?
    我会再写一篇关于曾老师的个人分析,以此作为对自己在四天培训结束后,仓促分离所造成的不适感的善后处理方式之一。题目就叫做“关于曾奇峰老师的一些个人分析”。
    鉴于曾老师在国内的精神分析界的地位和权威,我的做法真有些班门弄斧,太岁头上动土的味道。所分析的也未必正确。不过,我倒真心希望自己的出发点不是对人,而是对事。
    分析可以分析的,表达可以表达的,在学术的领域里,没有谁对谁错之分,只有鲜明的自我风格,以及对人和世界的最大尊重。并且,在尊重和自我表达之间,找到一个尽量最佳的平衡点。是这样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