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芳(化名),女,19岁,前来咨询。自述主要问题表现为:对自己没有信心,老是担心会说错话让别人不高兴。当感到别人对自己的话有明显反映或表示认同时,会高兴和自信,否则就觉得是自己说得不对,产生自责和自卑心理.
从表面来看,这确实符合传统意义上认为的不自信的表现.可是,用专业的眼光来看,这背后往往意味着当事人内心的不同人格间的挣扎和斗争,换句话来说,这是她的成长过程中的尚未统一的纷乱自我的表现.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自我同一性"这个心理学里的专有名词.判断一个人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志之一就是他是否具有良好的"自我同一性".
而我在工作当中,碰到的几乎所有青少年个案都存在"自我同一性"没有很好建立起来的问题.同时无一例外,都同早年的家庭环境及关系有关.要从根源解决问题,了解这部分的经历是不可忽略的环节.
于是,我向阿芳了解她的家庭关系背景.原来,在她大概4、5岁左右妈妈就跟一个男人走了,记忆中只有爷爷和姐姐关心自己,而爸爸好像并不关心自己。6年级的时候她去姨妈家住了几年,过得很压抑,因为姨妈会经常批评和挑剔自己。在学校也经常被欺负。她觉得好像从来没有开心过,老是有被家人抛弃的感觉。再后来就因为经济的原因辍学出来打工了,到现在已经工作了三年。
从她述说的经历当中,可以看到,她内心最欠缺的,是获得到父母的爱和关心的感觉。而这也几乎是大部分产生问题的孩子的问题根源所在。
在于孩子那样的阶段和年龄,是不会有足够的能力意识到哪些问题应该是大人的责任,而哪些才是孩子的责任,他们会在潜意识里将所看到的问题的责任都归咎于自己身上。也就是说,如果孩子觉得,爸爸妈妈不爱我,那么,这是因为我不可爱,我不好,所以爸妈才不爱我......他们的矛头从此指向了自己。这是自责,或者说自卑的根本来源。
当然,这些过程是发生在潜意识里面的,孩子不会意识到这个不健康自我的形成过程。然而,假以时日,这个指向自我的矛头轻则以不自信的各种行为形式表现出来,重则表现成为了各种神经的症状。
仿佛要证实我内心的猜测,谈话临近尾声的时候,阿芳谈到一个情况,就是她一直感觉是因为自己生下来是个女孩的缘故,才令到父母情感破裂,因为,爸爸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这种自责的想法一直跟随着她。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能够从这个明显的“性别自责”处入手,让当事人意识到很多状况并非她自身的责任,从而增强现实自我的力量,我想,那会是其中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