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身上发生的某些重要巧合,尤其是梦境与现实,常会令我吃惊不已。不知这是否与我很重视对梦的解析有关。
3月15日晚,做了一个梦,很奇异地梦到自己坐火车到了印度,中间下车转车,我的最终目的地是北京。醒来后,我对梦中出现这么离奇的地名进行自我分析,心里有种很不寻常的感觉。
我并非要在这里详细进行梦的解析,而是要说说之后所碰到的的更加不寻常的遭遇。
16日那天,我无意当中看到了当天的广州日报,竟然有一版专栏是专写采访印度的!大标题是“触摸印度‘似静止却步步向前’的国家”。
这个梦与现实的巧合实在让我大感惊异,而报道的主题和内容也刚好揭开了我的梦中出现“印度”的内在涵义。虽然我之前对梦已有大致分析,却仍然对如此清晰的解读摆于眼前而惊喜不已。
我希望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报道里面的其中一篇精彩小文章,更多的我就不多说了......
在描写了印度人的悠闲生活后,记者发表了这样一篇评论:(以下摘录)
注重对精神的追求
勤奋与懒散可以并行不悖。早在1924年,福斯特就在《印度之行》中借主人公阿济兹的诗概括了印度的这种本质:“印度好像静止不动,但是当别的国家在浪费光阴的时候,印度却是步步向前。”
在采访新德里发展中社会研究中心的研究员阿尔文德.辛格博士时,我们找到了这种悠闲脚步的答案。
虽然印度年轻人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但根据去年一个全球性的调查,印度年轻人的幸福指数却是全球最高的。辛格博士说在:“幸福感与经济增长不一样。印度是个高度精神化的社会。各种宗教都强调精神的修行。注重对精神而不是物质的追求一直是印度的传统。印度年轻人幸福感强并不奇怪。”
当我们提到有一些报道说印度人办事效率低,甚至很懒时,辛格博士的回答耐人寻味:“的确,印度人是以一种懒散的态度来生活,生活节奏不快。拿新德里和北京来比较,北京给人的感觉是节奏很快,但是新德里就像一个静止的城市。不过,人到底是要幸福还是要钱呢?发展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获得幸福感吗?印度人已经是生活在幸福中了。我认为印度人不会改变这种生活方式,反倒会一直享受其中。”
不过,懒散并不等于懒惰。印度人并非不勤奋。印度软件工程师在全世界是公认的敬业。印度大学生学习也非常勤奋。我们的导游普莱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已获得管理学学位的他,在大学期间自学了中文和德文,毕业后又继续攻读商学学位,今年还会到中国留学一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