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台咨询案例--麦女士叙述:
儿子十二岁了,读五年级.但是在学校表现不好,不愿认真听课,老师向家长投诉说教了十几年书没有见过这样麻烦的学生,甚至跟家长说决定放弃孩子了.这令妈妈很担忧.不过妈妈反映,孩子虽然不爱听课,成绩却还可以.
此外,妈妈觉得孩子比较成熟,思考和说话方式经常像大人似的.例如:两年前带孩子去公园玩抽奖,孩子抽到大奖,旁边有人说这下抽奖的姐姐不高兴了,因为要亏大钱了.但是孩子竟然老气地说姐姐只是打工的,跟她没关系,而且就算他自己不抽到别人也会抽到的.妈妈对此的看法是担心孩子没有快乐的童年.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不在妈妈身边,直到上小学前才回来.孩子甚至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没有妈妈就好了,没有人管我。”孩子在家里比较反抗,不爱搭理妈妈,每次妈妈说什么,孩子就会说:你就是想叫我好好学习嘛!令大人无所适从.而且,他好像不爱交朋友,可以自己一个人玩很长时间。
最后,妈妈说,自己很爱孩子,不知道孩子这样子是不是自己的问题,是否自己需要学习更多的教育知识。
分析:很明显,孩子幼年时不在身边的那段经历,一直给妈妈带来着内疚和不安。这从妈妈的话“怕孩子没有快乐的童年”中可以看出来。所以,当看到孩子开始长大的表现时(用妈妈的话说就是“成熟”),妈妈其实不甘心--因为,这提醒着妈妈,时光一去不回头!孩子和妈妈所缺失的,应该相伴的那段天真烂漫的幼年时期,再也不会回来了,也许也难以弥补了......对于一个希望尽责的母亲,一个希望尽享亲子关系的母亲,这是多么大的一个遗憾!
妈妈的内心依然停留在孩子不在身边的那段年月,那时,孩子还小,仍然是天真幼稚听话的,不是吗?他该有个快乐的童年。还没有看到这些,怎么就长大了呢,多么希望这不是事实啊。于是,面对孩子开始成长独立的表现,妈妈内心的感受是复杂的。
显然,不在妈妈身边的那段时间,孩子养成了独立、老练的个性,并且已经习惯了一种保持距离的亲子关系。可是,妈妈对此却不习惯,妈妈仍然希望孩子是喜欢粘自己的,是表现得跟大人更加有亲密感的。换言之,妈妈内心期盼一种很亲密无私而又相互依赖的亲情。与其说这是孩子的需要,倒不如说是妈妈的自己内心的某种需要。
这种内在的需要,可以从妈妈说的一段话中反映出来。在妈妈提到儿子的不亲密表现时,说到这样一个例子,说当她看到电视上面,一个孩子亲自端着盆水给妈妈洗脚的情景时,感动得哭了。妈妈需要某种亲密的亲子感情。或者可以说,妈妈缺失某种亲密情感,具体是怎样的缺失就需要从妈妈自身的童年和家庭去寻找了。
那么,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呢?从妈妈的话里,我们了解到,虽然他不爱听课,成绩却不差;思想成熟,行为独立,只是表现得不爱粘妈妈,似乎不习惯于亲密交流。
但愿妈妈能够明白,人生总有些遗憾是无法弥补的,若是硬要弥补,只会弄巧成拙。希望妈妈能够尽快调整心态,跟随儿子的成长步伐而成长,而不是停留在过去的岁月里。
在此不得不说说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实在不适当,这种武断地下负面判断的行为,给孩子和家长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几乎可以判断,孩子在学校的叛逆行为肯定跟老师的表现有关系,这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希望妈妈能够在这上面成为孩子的同盟者,在跟老师多沟通的同时,多表达对孩子的支持和鼓励。当然,对孩子的某些过分反抗的表现也需要认真指出批评。
这正是一个给妈妈表现爱,增进亲情的机会--在不纵容孩子的过分行为的基础上,让孩子感受到,妈妈是坚决站在孩子这边的,会保护他,为他抵挡某些不该有的外界的压力,而非带给孩子双重的压力。
妈妈强调了自己爱孩子,而这样做,才是真正的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