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科学(5)
香港理工大学前校长 潘宗光
(四)总结
·科学、教育及宗教
佛教从宗教及教育两个角度认识宇宙,而科学则根据理论与实验了解宇宙。所以佛教与科学是殊途同归。现代科学的理论亦逐步证明佛陀的智慧深不可测。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在没有什么科学仪器的帮助下,佛陀已了知整个宇宙的真理、宇宙的本质及宇宙的自然规律。佛陀说他看到一杯水里,有八万四千条虫。他说水里其实有很多生命,但当时没有人相信,现在我们当然知道有很多如细菌状的生命体。
佛陀亦说,宇宙是无边无际的,有数不尽的世界,有他们的生命体存在。西方的科学要到中世纪才出现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否定了地球为宇宙中心的想法。所以,佛陀的智慧和思维远远超越我们凡人的聪明才智。我们不能从人的“智慧”来代表佛的智慧,要用“般若”这个名词来代表佛的智慧。“般若”代表无边无际极度超凡的智慧,即佛的智慧。
现代科学对整个宇宙的了解还有很漫长的路去探索,相比佛陀对宇宙的认识还相差很远,所以科学不能证明佛陀的教导,只能逐步解释佛陀所讲的道理,例如“空”、“缘起”、“无常”、“无我”及“一切唯心造”,而且会发现两者非常吻合。
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说:“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现在的科学家还在离山顶很远的地方,一步步地向上攀爬,但方向是正确的(注九)。
爱因斯坦说:“如果世界上有一种宗教能够解答科学提出的疑问,这宗教一定是佛教。”
·佛教不科学?
有人批评佛教不科学,这其实是因为他们的无知,参不透佛陀的道理,同时亦不明白科学对宇宙的了解及与佛理的关系,而作出的不客观批评。
最近,科学对人类意识与宇宙关系的研究,进一步支持佛教“一切唯心造”的核心思想。佛教强调修心可以提升智慧与慈悲,明白世间一切都是梦幻泡影,学懂不执着,内心保持安乐自在,共同建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1)智慧
当我们明白一切有形与无形事物与现象的本质及其演变过程都是“无常”及“无我”,一切喜、怒、哀、乐,也只是我们的心对某人、某事、在某一刻的突然执着而产生的反应。因为我们执着那一刻的感受,以为是实在不变的,从而导致很多烦恼。假如我们尝试对同一件事,以不同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理解可能就不一样。就好像我在前面说过的例子,我们从不同角度来看一个人,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他是好人?坏人?慈善家?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我的太太怎样看我、我的学生怎样看我,也不一样。所以,我们以为很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亦只是我们的主观看法,并不全面。最重要的是,我们了解的只是事物的表面,不是这件事的核心与本质。佛陀教导我们不要执着眼前的一切,因为这些不是实在的,要证悟五蕴空,明白我们的身体与我们的心是空性的、不停地改变着。我们对眼前一切事物的看法,很多有偏差,甚至是错误的。
两个人为什么会争吵 ?
因为每个人均从自己的角度去认识某件事,认为自己是对,对方是错,这就产生了争拗。所以,我们不要执着自己主观的意见,不要执着自己看到的片面, 要多听他人的观点, 才能逐渐找出核心的价值。
(2)慈悲
佛教的“空”亦代表包容、平等及慈悲。实验证明在慈悲及和谐的正能量影响下,水的的结晶是非常美丽的。科学家亦认同意识可以改变我们的世界。我们心中充满妄念、贪念、憎恨心,会感染出一个苦恼纷乱的世界。假如我们以清净自在慈悲的心看待一切众生,世界变得友善及互助互爱,我们的烦恼自然会减少。
几年前,我从报纸的报道看到一个真实故事。在香港,有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他们生活节俭,衣服破了补上再穿。但他们一直默默地捐款,过去的十年捐了几十万元去帮助有需要的人。他们并不富有,但乐意布施。大家不知道他们是谁,他们捐了钱也不留名,但他们的心安乐自在。这就是将大慈大悲的空性运用在生活中的一个好榜样,他们享受帮助别人得到的喜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