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科学(3)
香港理工大学前校长 潘宗光
(二)佛教的“空”
我一直从事科学研究及大学管理,当我接触到现今科学的宇宙观(尤其是二十世纪后期的发展)
,作为佛教徒的我感觉非常震憾,亦不禁惊叹佛陀的智慧真是深不可测。
佛陀不是创造万事万物及主宰一切的神。他是一个经长期修行而觉悟宇宙真理的人。他明白宇宙的本体及其自然规律,但这本体太不可思议,用任何语言或文字来表出来也肯定会有所偏差。佛陀亦了解我们凡夫的一切烦恼,源于我们经常不依宇宙本体而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例如,空气污染就是人类破坏自然规律的结果,人类大量制造二氧化碳,又不断砍伐森林。现在强调环保就是要回归自然。
既然宇宙本体是无法用语言文字解释,佛陀便采用“空”这个名词来代表宇宙的本体。我们凡夫不能真正明白“空”。只有佛及大菩萨的境界才能明白。
佛陀非常慈悲,为了帮助我们凡夫离苦得乐,他成佛后花了四十九年的时间,以最简单的方法,用不同的故事及比喻,循循善诱,帮助我们明白宇宙的本体及其自然规律,亦因应人的不同背景、学识及兴趣,教导我们不同的修行方法以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所以,佛陀是我们最慈悲及最优秀的老师。
·缘起
从宗教角度来看,自然规律是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还未报,时辰未到”。很多时候表面看来,做善事的人,未必有善报,而作恶的人,未必有恶报。其实只是“时辰未到”或“时机还未成熟”
。《道德经》也说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佛教对自然规律的重要体会是“缘起”。也就是说一切事物、现象,包括精神面貎不会突然间发生,也不会独立存在。一定有一个原因 (
或简称为“因”)再配合适当的“助缘”(或简称为“缘” )才能成事。举个简单的例子,苹果不会是从天掉下来的,它必先要有一粒苹果种子。但只有这个“因” ,无论经过多长的时间,也不会变成苹果,因为“时辰未到”或“时机还未成熟”。这个时机,佛教称之为“缘”。苹果种子一定要有配合适当的泥土、阳光、水分和肥料等等,才能长成一棵树,结出苹果。所谓“缘”就是一切环境条件的组合,包括泥土、阳光、水分和肥料等等,没有这些条件,单有一个“因”也不能结出任何的“果”。
因为“缘”(环境、条件等)不断在改变,所以,“果”的质素亦随之而变。比如说,温室培养的苹果特别好吃,因为所有环境条件都调校到最好。如果泥土缺乏肥料, 种出来的苹果因为营养不足,没那么好吃,但它也是苹果。换言之,我们只要能调校或者控制“缘”, “果”是可以预知的。又比如说,很多学生做化学实验,如果他们根据老师提供的一切条件来做,无论重复做多次,必会得到同一的结果。但假如学生不根据老师制定的方法去做实验,多加一点东西,或加热的时间长一点,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所以改变“缘”,“果”就可以被改变。可惜的是,我们不能控制所有的条件(即“缘”),所以结出来的“果”便不能确定。
“缘”是千变万化的。古人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控制全部的“缘”。佛教强调种善的“因”肯定会有好的“果”,种恶的“因”便有坏的“果”,但是“果”好到什么程度,坏到什么程度,便要看“缘”的结合情况。无论如何,我们做人要多种善因、广结善缘。孟母三迁是个很好例子,表明了环境因素的重要性。人的烦恼也是由我们的感觉器官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开始,再配合当时外在的环境、际遇,及内在的知识、判断、偏好、经验甚至体质与情绪等因素而形成的。
一切因缘所生的万事万物及一切现象都会随着“缘”的变化而改变, 可快、可慢,佛教称之为“无常”。人生是“无常”的,我们不知明天会怎么样,有没有意外?
有没有横财 ? 现在不停发生天灾人祸,更令我们感觉人生很无奈,亦体崄到“无常”的不可预测。
一切“因缘”产生的万事万物也不能单独存在,一定受周边的环境所影响,就如我们的感受。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无我”。“无我”不等于没有我的存在,而是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存在。
这个“我”代表一切事物及现象,它们不会停下来,
定会跟随着周边环境的改变而互相影响。就如问不同的人对某一人的评价,都会有不同的响应。比如我潘宗光,你怎么看我、我的学生怎么看我、我的太太怎么看我、我的孩子怎么看我是完全不一样的。再比如说,有一个人以不正当的手段赚到很多钱,在法律上他是一个坏人;但他将钱帮助很多人,受他帮助的人认定他是善人。那么,那个人是坏人还是善人呢?那要视乎从哪个层面、哪个角度来评价他,很难有一个全面而又人人皆认同的答案。
又以水为例,我们每天都接触到水,但是我们是不是完完全全了解水是甚么呢?我相信我们对水的了解跟生活在海里的鱼对水的看法及感受完全不一样。究竟水是什么东西呢?我们习惯从过往经验的角度理解水,但这个理解肯定不是全面的,我们认识的只是水所呈现的某部分形态,不是水的全部本质。很多人喜欢钻石,觉得它万分宝贵。但若处在沙漠或在很干燥的地方,我相信你会选择水,不要钻石,因为在那个环境,水比钻石更珍贵。
·“空”
宇宙的本体是“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实体,是“无常”、“无我”的。但我们不能期望自己能像佛菩萨一般真正的了解“空”。这有点像印度寓言 “盲人摸象”
。一群瞎子用手去摸大象,因为触摸象的不同部位,
有摸象肚,有摸象腿,亦有摸象尾巴,他们各自对象的认识就不一样。就算整合他们所有的观点,亦不是象的真正模样。只有待他们复明,才能真正知道象是怎样的。
佛陀的教导,让我们更明白“空”,除了是“无常”及“无我”之外,更是绝对的包容、平等及慈悲。
宇宙包容一切;太阳给我们能量温暖,不分贫富、贵贱,
动植物;大地承载我们,不会因为人类的不停苛索而有所埋怨,依旧不偏不倚,无分别地照顾一切众生。
佛陀更教导我们“空”是没有确定的时间与空间;无过去、现在、未来的分别,无大小的区别。“空”没有开始,
亦没有终结,没有增加亦没有减少,不是有亦不是无。一切事物皆是因缘相聚而生,又随着因缘错综复杂的互动而不停地变化,没有任何不变的实质。“空”亦不是独立存在,人的意识与宇宙本体不能分开。弱的意识会被外境干扰,而强大的意识却可改变外境,即佛陀所说的“境随心转”及“一切唯心造”。
·色即是空
什么叫“五蕴”?“五蕴”包括两个部分,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精神面貌。“色”代表我们的身体,包括我们的肉体、眼、耳、鼻、舌,其实代表一切物质。受、想、行、识代表了我们精神的四个部分,是不可触摸的精神、意识、感受等等。我们认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到的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的。很多时候甚至可以用很多科学理论及实验证明事物的存在,比如医生可以看到我的病是存在的。同时,我们的时间肯定是不变的,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无论在香港、在美国或在欧洲,时间同样地一分一秒的过去。
但佛陀说这看起来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其实不是真实存在,只是表面显现为这样而已,它的本质并非如此。这个想法不容易明白,所以《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事物不停在变化、是不实在的。空性是互动互融,是“无常”、“无我”的,更重要的是整个宇宙一切的动力都是不分彼此、包容、平等及慈悲的。
整个宇宙的本体是空性,所以佛教说“色即是空”,即一切物质都有“空”的特性,即“无常”、“无我”、包容、无分别心、无独立性。既然我们本身的感觉器官,眼睛、耳朵等等是“空”的,而所接触的外境也是“空”的,我们的感受(受、想、行、识)也不可能是实在的,而是变化无常的。佛教说色、受、想、行、识都是“空”的,简单来说,就是“五蕴皆空”,或用佛教其它惯用的术语,就是“缘起性空”,或“妙有真空”。
但“空”不是空无,不是什么也没有。“空”是一种非常神秘、不知道、不可见、不可理解,亦不知道是甚么, 就像《道德经》中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世间万事万物是从“空”体现出来的。我们说“空即是色”、“空即是五蕴”、“性空缘起”、“真空妙有”,都是佛教基本的理论。
因此我们学佛最重要的是在学问上、理论上多了解“空”、“无常”和“无我”。更重要的是在修行方面,我们对外的行为举止,对内的修心养性,应用“空”作为指南针,以“空”的无分别心、包容心及慈悲心善待一切众生,透过修心养性来体证“空”性,这样我们能慢慢提升本身已有的智能和慈悲。
但这不容易做到,我们只能通过修行,例如禅坐等才能慢慢了解“空”的含义。只有大菩萨,例如观世音菩萨,在深禅定境界时,才明白什么是“空”。我们凡夫不容易看透,但我们可以慢慢学习(注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