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

永远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
——西安话剧院编演的话剧《路遥》观感
曹谷溪

路遥的作品,早已为人们熟知。路遥的文学成就为他赢得层层光环,他的人生经历、他的情感世界,同样成为社会各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将精神世界的路遥与现实生活中的路遥融为一体,还原一个真实的路遥完整路遥。对研究路遥及其作品,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西影导演何志铭曾说:“路遥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实,剖析路遥的生活经历,走进路遥的精神世界,比他小说中的任何人物都更感人,更精彩……”
近日,由著名作家唐栋担任编剧的话剧《路遥》搬上舞台。剧情以路遥家庭婚姻为切入点,以路遥写作生活背景为主线,并将小说人物与现实人物相交融,“生活化”成为舞台的一大亮点。
观看话剧《路遥》,不经意的又一次把我拖进那个难忘的山花岁月。应该说,那时候是路遥最一生中困难的日子,仕途的挫折和初恋的失败,使路遥处于他生命历程的最低谷。1980年,刚成立的县革命委员会,还在斗争周中的困难,我和路遥合住一个土窑洞,合睡一盘炕,合用一个办公桌,有时两个人还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到黄河畔采访;为了帮助路遥挽回初恋路遥的情人林红与的败局,我通过组织关系,将时任关庄公社妇女专干的林达调回县革委会通讯组,成为我的干事。我的初衷是让林达帮助路遥的初恋破镜重圆,始料未及、出人意料的是,林达竟悄悄的爱上了路遥。
有谁能轻易的抹掉踏在一个女人心灵土地上的第一个爱的足迹呢?这件事,对路遥的妻子林达也许更为困难。
关于路遥的婚姻家庭作为一场重头戏出现在剧情中,这可以说是还原一个真实的路遥最重要的一笔,也是编剧唐栋的智慧和胆略。路遥的爱情以热情浪漫的形式开始,以生活现实的方式延续,以悲壮理性的方式收尾,这是人性的真实也是生活的真实,丝毫不影响路遥和他的妻子作为伟大作家和杰出女性的事实。在路遥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对路遥做出最大牺牲人是他的爱人林达。为了支持路遥读大学,林达是将她微薄工资的绝大部分拿出来资助路遥的,后来在路遥整个创作过程中,家庭重担全部落在了林达一个人身上,假如没有林达无条件的牺牲与付出,或许就不会有路遥后来的成就。但是,在路遥走向人生巅峰之际,林达选择了离开路遥,这应该更合乎林达的个性,她没有分享路遥的荣耀。正如当年家庭条件优越的她以一个北京知青的身份,决然嫁给出身卑微的陕北农村青年一样。路遥在离婚协议签名之时,林达当着路遥的面诵读《平凡的世界》开篇的段落,这种场景是何其悲壮和感人!
此刻让我想起了一件鲜为人知的事情,2014年10月,是陕北风俗“送寒衣”的季节吧!林达委托一个旅居海外的女知青专程到延安文汇山上去看望路遥,要她转达自己对路遥久远的爱恋和思念。
路遥出身农村,祖辈都是作务庄稼的受苦人。虽然路遥的志向和他所选择的道路与父辈截然不同,但“劳动”是路遥对文学创作最本质的认识。“永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是他所恪守的文学理念,也是他的人生本色。剧中人物剧情,无处不是围绕普通劳动者展开。为了让演职人员切实感受剧本的精髓,唐栋带领他的团队,数次到路遥家乡,路遥纪念馆等多处相关地点深入学习体验,走访了多位熟悉路遥的人士,可谓作足了功课。话剧《路遥》是陕西纪委牵头的重要文化项目,也是继话剧《柳青》成功上演之后唐栋的又一部力作。本剧的不同凡响与成功,不正是缘于编剧和全体演职人员的扎实劳动态度、严谨工作作风与奉献精神。
剧中路遥说,“我用温暖的现实主义方式来讴歌普通劳动者,我希望我的作品成为弱者黑暗中的一盏灯、寒冷时的一盆火。”对劳动的赞美,对劳动者的悲悯与敬重,不仅渗透到路遥的文学作品中,更体现在话剧《路遥》所展现的生活画面当中。路遥是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以常人难以想象的诚实劳动和丰硕的劳动成果,回馈他所钟爱的土地,回馈时代和社会,回馈父老和亲人。
路遥是时代的丰碑,路遥无悔,路遥值得人们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