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作家贺抒玉

标签:
贺抒玉米脂宋体gb2312延河 |
分类: 评论 |
贺抒玉(2001年谷溪摄)
黄土高坡的山丹丹
——米脂籍著名女作家贺抒玉人生写意
曹谷溪
将那么多作家一一评价,困难太大,贺抒玉则是这个群体的一个代表。
贺抒玉的原名叫贺鸿钧。担任《延河》文艺月刊副主编多年。她是我的老师,是她扶持我,一步步走进陕西省的作家队列。我不仅对他非常熟悉,甚至和她的家庭、亲属体系中的主要成员都有忘年之交。
1928年12月21日,贺抒玉出生在陕北米脂县城的一个“书香门第”。其爷爷贺锡龄,是清末进士;父亲贺辑玉,任米脂东小校长多年,1941年当选陕甘宁边区参议员;母亲杜秀兰,曾任米脂县妇联委员;二伯父贺连城,曾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副厅长;大姐贺鸿荃,早在1939年就成了中共地下党员……
在贺抒玉的生命历程中,有这样一段经历使他刻骨铭心。由于母亲缺奶,她是吮吸奶妈的奶水长大的。她曾对我说过,奶妈家住在姬家峁村,离米脂县城五六里,还隔着一条宽宽的无定河。
奶妈住在半山腰一孔小小的土窑里,土窑顶上的泥土,常常落在锅台上,被子上;后窑掌的土台上放着两个泥坯纸糊的小面囤儿,常常是空的。奶爸被苦难的生活撂倒了,早早离开了人世,把贫困和艰辛留给了奶妈和两个女儿。
奶妈家炕上只铺一条破炕席,她和奶妈合盖一块补丁垒补丁的破被子。冬天,她全靠热炕和奶妈的体温取暖。
这位“书香门第”的小姐,却是吮吸着贫苦农妇的奶水,在饥寒中长大!
当然,家中大量藏书,又是她以后成为著名作家、编辑家,提供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http://s1/mw690/001ot3qXzy6I4htQNMs90&690
1948年冬,贺鸿钧(左)和姐姐贺鸿训在延安杜甫川山头
1953年春,贺抒玉调到西北文联创作室,同年8月去北京鲁迅文学院(原中央文学讲习所二期)进修;1955年回到陕西作家协会,参加文学月刊《延河》的创刊筹备;1959年元月,担任《延河》副主编。多年来她笔耕不辍,有百万余言的文学作品面世,结集出版的有小说散文集《女友集》《琴姐集》《命运变奏曲》《旅途随笔》和《贺抒玉文集》(三卷)《三秦大地的生命之歌》贺抒玉创作评论等。
除过她丰硕的文学创作成果令人惊叹之外,西北文苑的“贤妻良母”,更是独占鳌头,非她莫属!
最早说她是“贤妻”者,不是我。是著名编辑家王世雄。他曾在“序女作家贺抒玉散文集《乡情·人情》”中做了详细的论述。
贺抒玉的爱人是著名作家李若冰。早在上一世纪五十年代担任过“酒泉石油地质勘探大队”的副队长,长期在野外作业;以后还担任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和省作协、省文联主席等要职,公务十分繁忙。贺抒玉既要抚育子女,又要操持家务。她默默地全力支持若冰的工作和创作。使这位披着一身柴达木风沙的“红小鬼”,蜚声中国文坛,立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优秀作家的行列。
贺抒玉不仅是“贤妻”,更是“良母”。这是我多年来的感悟。
由于爱好文学创作,我和榆林的牧笛,米脂的申晓都是她家的常客。东木头市的小平房,建国路的家属院和雍村的老干所,她的家搬到哪里,我们就追到哪里向她请教。贺抒玉夫妇对子女的作人治学,都从严要求。李珩和李勇都叫我“叔”,我不同意。对其父母来说,我也是晚辈,应叫“哥”。他却选用“老师”这个没有辈分的称谓。现在李珩是陕西省评论家协会的常务副主席;李勇是新华社陕西分社社长兼总编辑。
更让人敬慕的是贺抒玉惜才如子。1973年,她和女作家张问彬到延川县来组稿,我把路遥的短篇小说《优胜红旗》推荐给她们,发表在《陕西文艺》的创作刊号上;此后,路遥和贺抒玉之间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1976年7月,路遥延安大学毕业。又是她和《延河》主编王丕祥亲自到延安,把延安大学准备留校的路遥,要到《延河》杂志社做了小说编辑;在以后的十多年间,她和李若冰,对路遥像对自己的儿女一样,对他的生活和创作给予了多方面的关照。路遥曾将他们比作自己的“再生父母”。
作家路遥正是扛着贺抒玉首肯的那面“优胜红旗”,直抵中国当代文坛的峰巅!
http://s12/mw690/001ot3qXzy6I4hvGkyf1b&690
2012年秋月,谷溪和作家申晓到雍村看望贺抒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