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巜秋声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o59),五十三岁的欧阳修在政治上经历了数次贬官,对社会政治时局心情沉重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此时他刚辞去开封府尹的职务,处于庆历新政失败以后,《秋声赋》即是此时期作者心境和思想的流露。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浙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纵纵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注:悚然:惊恐的样子。衔枚:古时行军为了不让发出声响,令士兵口子横衔一根筷子一样的小木棒。文中的纵纵应是金字旁。)
文章开头夜阑人静,欧阳修捧书而读,忽然有声而来,引出作者关于秋声的精彩描写!作者用一连串排句,生动贴切的比喻,把秋声状写得声势浩大,撼人心灵!秋声是抽象的,难以描写,但作者写得十分形象具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有声有色有意有形!作者与童子的问答,又呈现出一幅宁静的图画,动静对比,真是神来之笔!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这一节作者以劈空一问"胡为乎来哉"展开了对秋色秋声的铺叙,用赋的笔法让秋的色,容,意,声一齐涌现,一幅肃杀的秋图尽显眼前!这幅秋景是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的外化形象!接着作者通过"易"“道“"五行"学说的连想,把读者带入了理性的思辩。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注:渥然丹者,指丰腴红润的脸面,比喻年轻人。槁木,枯木,此喻衰老。黟然黑者,指乌亮啲头发。星星,比喻白色点点指白发。戕贼,指摧残伤害。)
这一节写作者从大自然的规律中感悟出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的衰颓是自我摧残的结果,人世忧劳对人精神的摧残伤害要比秋风秋声对植物的摧残更严重!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文章结尾又写童子,这个小人物从开头到结尾的两次出现,可谓是别有匠心!……
欧阳修的文章风格,舒缓畅达,展现出一种从容自然的风度。写景,抒情,叙事,议论,浑然一体,句法上骈散结合,整齐而富于变化,参差起伏给人一种音乐美享受。《秋声赋》与《醉翁亭记》都是欧阳修的典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