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枢密韩太尉书>赏析

(2007-03-31 11:07:44)

《上枢密韩太尉书》 作者: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颖滨遗老,又号栾城,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注:太尉:指的是韩琦(宋仁宗时任“枢密史”,神宗时任宰相,封魏国公,勋望极高,与“范仲淹”齐名。宋朝枢密史执兵权,与汉朝太尉执兵权一样,所以称韩琦为太尉。执事:旧时书信中用来尊称对方,表示不敢直陈。思之至深 :“思之”钻研作文的道理。‘之’为文。‘至’极。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我认为文章是“气”的表现,也就是说,养气成功,文章的内容自然充实,形式自然完美;但是文章并非通过学习写作技巧就能写得好(必须先有“气”,才能有文),经过自身的内在修养却能得到。 “气”,这里指的是人的气质、修养、精神力量。“能”能够、完善。“养”培养、修养。“致”达到、求得。“孟子……称其气之大小”译: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正大刚直的精神。”现在看看他的文章,深厚宏大广博,充满在天地之间,与其气质大小相称。浩然之气:正大刚直的精神。“充”充塞、充满。其气之大小:意思是与其气质相称。“称”相称、相合。行天下:出行天下、遍游全国。周览四海名山大川:“周览”遍游。 “燕、赵”:周代两国名,今河北、山西一带。豪俊:才智出众的人。疏荡:形容文笔挥洒自如,富于变化。“颇”很。“此二子者,岂尝执笔……而不自知也。”译:这两个人,哪里曾经拿起笔学习这样写文章吗?他们二人的“气”充满在心中,就在外表上表露出来,发而为言语,表现为文章,自已是不知不觉而然的。“岂”哪里。“尝”曾经。“充”充满。“乎”于。“中”心,跟“貌”相对。“溢:水满外流,也泛指满。“动乎其言”,发于言。”“见乎其文”“见”同“现”表现。“而不自知也”全出于不知不觉的,也就是并非有意为之。第一段:说明作文当有养气之功。)赏析: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辙十九岁,与其兄苏轼同时中进士。当时写这封信,是想表达结识韩琦的愿望。书信一开始就奇峰农突起,完全丢弃仰慕之类的陈词俗语,提出“为文与养气”关系的宏大之论。作者说“文者气之所形”意思是说文章是一个人“气”的表现。接着提出“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的中心论点。举孟子的例子,说明“养气”对为文的重要性;举司马迁,说明历览名山大川、结交天下豪俊之士对养气的重要性。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注:有,同“又”。邻里乡党:泛指家乡。“邻、里、乡、党”都是古代居民组织的名称。自广:扩大自已的胸襟。百氏之书:诸子百家的著作。陈迹:过去的事迹,意思是过去的东西。恐遂汩没……以知天地之广大:译:我恐怕志气因而埋没不彰,所以毅然决然地离开家乡,寻求天下奇特的见闻和雄伟的景象,来了解天地的广大。汩没:沉没、埋没。决然:决断的样子。 舍去:这里的意思是离开家乡。壮观:雄伟的景象。知:了解、懂得。 第二段一层:写作者认识到蜗居一隅不足以开拓心胸志气,因此离乡远游。赏析:又一次强调了阅历对“养气”的重要性,点明离乡赴京之原因,也为求见韩琦找到了契机,为下文作了铺垫。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注:秦、汉之故都:秦朝都城“咸阳”、西汉都城“长安”、东汉都城“洛阳”。恣观:尽情地观赏。“恣”放纵,没有拘束。‘终南山、华山、嵩山’高大雄伟奇丽秀美。“顾”望.慨然想见:追思既往而心有所感。‘慨’叹息。“想见”这里是想起、思念的意思。‘至京师……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译:‘到了京城,仰见雄壮的天子宫殿,与富有的仓库和广大的城墙、城河和皇家园林,这才知道天下的巨大、富丽;在京城,又见到了翰林学士欧阳公,听到他宏伟恣肆的议论,看到他秀美魁伟的容貌,并同他的学生、贤能的官员交往,这才知道天下有文才的人都聚在这里。京师;都城、首都。(北宋都城今开封)。宫阙:宫殿。“阙”宫门外的望楼。仓廪:府库,泛指仓库。古代放粮的地方叫仓、廪;收藏文书、财物的地方叫府;放兵车的地方叫库。‘城;城墙。‘池’护城河。“苑囿”种树木养禽兽的地方。翰林欧阳公:翰林院学士是为皇帝起草诏书的官。苏辙中进士时的主考官就是欧阳修。宏辩:宏伟恣肆,“辩”长于言谈。秀伟:秀美魁伟。门人:指弟子、学生。士大夫:做官的人。游:交往。文章:这里指有文才的人。聚乎此:聚集在这里。‘此’指欧阳修的家门。贤人:指‘曾巩、梅晓臣、苏舜卿、徐无党等。第二段二层:写自已游历了名山大川,凭吊秦汉故都,瞻仰天子宫阙,拜见文坛前辈欧阳修以后,视野开阔、志气增长,有了很大的收益。第二层:说自已求天下奇闻壮观与名人交游以养气来实践自已为文主张的情况。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也。(注: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以”凭。“才略”才于与谋略。“寇,位居第一。天下之所恃以无忧:“恃”依靠、仗恃。“以”连词。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四夷”泛指少数民族。“惮”畏惧、害怕。“不敢发”不敢发动作乱。“周公”、“召公”周公名旦、召公名;都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死后,他们辅佐幼主成王,政绩卓著。“方叔、召虎”周宣王时两位名臣,领军征战有功。“这里用四人比喻韩太尉,写韩琦兼有将相之才。”“未之见”之,指太尉。且夫人之学也:“且夫”连词,用在句首,引起另一层议论。可译为“况且、再说”。不志其大:“志”用作动词,意思是“留心、有志于”。虽多而何为:‘虽然学得多又有什么用’“虽”既使。“何为”于什么。“辙之来”指苏辙由川到京。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愿”希望。“得”能、可以。“贤人”指韩太尉。“光耀”光彩,指人风采。“闻一言”听(贤人的)一句话。“自壮”使自已壮。指使自已豪壮的意思。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也:“尽”看尽。“大观”壮观、雄伟的景象。“憾”遗恨。这段译文:太尉凭才于与谋略位居天下人之首,是全国人所依靠(依靠着您就可以)没有什么忧虑,四方的少数民族害怕太尉,不敢发动侵扰,在朝中,您就象周公、召公一样,辅佐君主,政绩卓著,在外边,您就象方叔、召虎一样,领军征战,战功赫赫,但我苏辙还没拜见您。; 再说人研究学问,如果不在大处留心,即使学得多又有什么用?这一次我由川来京,就山来说,见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就水来说,见到了黄河的广大而深遂,就人来说,见到了欧阳公,但是我认为还没有见到太尉。所以我希望能够见到贤良的太尉的风采,听太尉的一名话来使自已树立起豪壮的志愿,这样我才可以说是看尽天下雄伟的景象而没有遗恨了。第三段,作者申述欲见韩太尉的强烈愿望。赏析:第三段一开头就极力对韩太尉推崇和称颂,作者以“于山、于水、于人”三个结构相同的并列句子,道出已见,将太尉的威望置于名山大川和文坛领袖之上,表露出无限仰慕和崇敬之情。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注:通习吏事:学懂弄通做官的业务。“通习”通晓、熟悉。“吏事”官吏的事务。向之来:前不久到这来。“向”从前。“幸得”幸亏得到。斗升之禄:微薄的俸禄。这里指品级不高的官。“得之”‘之’代壮斗升之粮。赐归待选:恩准回乡,等待选拔。优游:生活悠闲。益治:进一步研究。“益”更加。苟:如果。辱教:屈尊指教。幸:幸运。译文:我年纪轻,没有能够学通做官的事,前不久到这儿来,并不是为了取得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斗升之禄,但也不是自已乐意的事。然而,幸亏能够恩准回乡,等待选拔,使得我能在几年之内过上悠闲的生活,回去将进一步研究文章,并且学习做官的事。太尉如果认为可以教育好就请您屈尊指教我,这更是我的幸运。第四段:申明到京城来不是为仕禄,并说出自励和求教之意。再次委婉地提出与韩太尉结识的愿望。赏析;一 “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这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对本篇的精辟概括,可谓存慧眼识真,一语中的。文章本意是为了求见太尉,希望得到赏识和提拔,然而通观全篇,好象全篇都是写“养气益文”。二:运用相互对照的写法来突出文章的主旨。如,作者以“于山、于水、于人”三个并列句子道出自已见解,而用“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明其未见,以三比一,形成强烈对照,不仅表明急于求见的心情,而且又将太尉与高山大川、文坛领袖的威望道出,表明对太尉无限敬仰的情意。三,文章语言十分精当畅达、生动传神。如“恣观终南、嵩、华之高”一个“恣”字,把作者对名山大川壮丽景色陶醉之情表现得十分淋漓尽致。还如“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乎、而”两个虚词的动用,不仅加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使语言有音韵和谐之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