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代服饰系列·半钿

(2017-04-08 15:25:50)

半钿

 

【基本定义】

半钿,是清代旗人成年女性所佩戴的钿子的四种基本种类之一,主要流行于雍乾时期到咸同时期。

在四种钿子之中,半钿装饰最简朴,相对而言体现的礼制也较低,应用场合最生活化。

 

【基本组成】

“半钿”这个称呼,是针对于“满钿”而言的。所谓“半”,即“不完整”、“不完全”之意。换而言之,所谓“半钿”,指的即是“装饰钿花并不完全之钿子”。也因为这个原因,半钿与满钿经常要比对来看待。

以目前的资料来看,清代半钿的基本型只有一种。在这一种的基础之上,根据是否使用头面和是否使用结子而有细微区别。

半钿的基本型,是在钿子的正面用四块钿花,钿子的背面用三块钿花,一共七块钿花。

第一种变体,即使用头面。头面一词,指的是用在钿子背面的,占据了钿子背面整体面积的一种大钿花。使用这种变体的话,钿子的正面不受影响,钿子背面的三块钿花则改为一块头面。

第二种变体,即使用结子。结子一词,指的是用在钿子正面的,位于钿子正中靠下的,一种椭圆形或者圆形的钿花。从视觉上来看,在钿子佩戴之后,它正好位于佩戴者额上正中,故而民间有“头花”之称。使用这种变体的话,钿子的背面不受影响,钿子正面的四块钿花中,两侧的两块钿花不变,中央的两块钿花则均向上移动,在最下方加上一块结子。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半钿的钿花,一般均不带流苏。

 

【基本型】

半钿的基本型,我们以故宫所藏镶珠翠青钿子为例。

清代服饰系列·半钿

此钿子正面用钿花四块,中央为双喜字圆形钿花一块,属于“正簪”。下方的左、中、右,各有一块双喜字的横型钿花,用来装饰钿子的口沿。

清代服饰系列·半钿

此钿子背面用钿花三块,中央为双喜字花盆式钿花一块,属于“背簪”,即背面的正簪。两侧各斜置一块双喜字的横型钿花。

 

【变体】

半钿的变体,结子的变体我们以故宫所藏的嵌珠宝翠玉花卉钿子为例。

清代服饰系列·半钿

此钿子正面用钿花五块,中央为花卉的钿花一块,属于“正簪”。下方的左、中、右,各有一块花卉的横型钿花,用来装饰钿子的口沿,在正下方花卉的横型面簪之下,有一块火焰纹的结子。

 

至于头面的变体,目前没有完整的钿子实物,只能用故宫所藏的一块头面进行展示。

清代服饰系列·半钿

需要注意的是,半钿和满钿虽然都可以使用“头面”,其大小面积以及工艺均一致,但是装饰的复杂程度一般有区别。满钿的“头面”要比半钿的“头面”复杂的多。

 

【发展与流行】

半钿大致从雍乾时期钿子成型之后便已经出现,它与满钿构成了清代钿子的基本形态。其发展与流行大致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雍正到乾隆时期。这时期流行的半钿是半钿基本型,即“前四块后三块”的搭配。

第二阶段。是乾嘉时期到道光时期。开始流行变体,即改用头面或改加结子。

第三阶段。是咸同时期。在使用变体的基础之上,受到了当时流行的两把头的插花因素,将插戴真、假花卉的习惯引入到了半钿当中。

第四阶段。是咸同之后。随着挑杆钿子的流行,半钿的应用场合变少。宫廷中只用于素服等肃穆场合,民间则基本退出了时代舞台。

清代服饰系列·半钿
图为已经开始有插花装饰的钿子

 

【应用身份与场合】

钿子与便服冠帽不同,并不是所有旗人都能佩戴。一般来讲,必须是旗人内外命妇才可以佩戴。故而民人女性、未成年的女性、无品级的女性,都是不可以佩戴钿子的。但是另一方面,钿子本身又不属于官方制度所规定的冠服,所以本身没有品级之分,佩戴者可以根据自家的财力进行配置。

半钿的应用场合,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旗人孀妇及年长妇人在吉庆场合穿着吉服的时候戴用。第二方面,是旗人命妇搭配常服或便服在日常或正式场合戴用。第三方面,是旗人命妇在丧期等肃穆阶段搭配素服戴用。

但是从光绪朝开始,半钿第一方面的应用基本被挑杆钿子所取代,第二方面的应用基本被当时所流行的坤秋和两把头等发式所取代,只剩下第三方面的应用场合,也基本只在宫廷中有所保留,在民间则也被两把头等时兴发式所取代。

 

 

 

作者:头条号 / 橘玄雅
来源:头条号(今日头条旗下创作平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