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近期关于汉军旗分的一些想法记录

(2017-02-21 18:19:15)

对于八旗汉军,研究的结论经常有两个反方向,其一是指出汉军本身的满化,另一则是指出汉军本身“原为汉人”的根性。这两个方向是截然相反的,至少是在讨论现在十分流行的“满化”、“汉化”等问题上,其所带来的趋势影响截然不同。但是这两种方向,却又真实的,同时映射在八旗汉军这个主体之上,这一点也是无法质疑的。

目前随着对八旗汉军谱系的研究以及其他方面知识的学习,我发现自己对于八旗汉军的认知也有着明显的变化,从中总结归纳,似乎也发现了汉军这种二元性的一些切入点,故而写下了这篇笔记。

最初整理汉军八旗的谱系,我主要集中于整理汉军八家,即所谓的尚(尚可喜)、耿(耿精忠)、石(石廷柱)、李(李永芳)、佟(佟养正)、祖(祖大寿)、蔡(蔡毓荣)、王(王世选)。在整理这些家族的家谱时,感觉到他们家族作为勋旧世家,都算得上“与国同休”,其中一些支系和宗室联姻很繁复,跟其他满洲世家联姻也很多,可以很明确的感受到所谓“满化”的结论。

在整理完了汉军八家之后,我则开始整理汉军八旗的旗档,分析他们的世管佐领,于是发现清代汉军八旗里除去抚顺尼堪外,还有相当多的佐领均是三藩尼堪以及北京尼堪。

此处仅以镶白旗汉军为例分析。第一参领下共有6个佐领。其中属于抚顺尼堪的有3个佐领,北京尼堪的有2个佐领,台上尼堪的有1个佐领。第二参领下共有6个佐领。其中属于抚顺尼堪的有2个佐领,北京尼堪的有4个佐领。第三参领下共有6个佐领。其中属于抚顺尼堪的有4个佐领,三藩尼堪的有2个佐领。第四参领下共有6个佐领。其中属于抚顺尼堪的有4个佐领,三藩尼堪的有2个佐领。第五参领下共有6个佐领。其中属于抚顺尼堪的有3个佐领,台尼堪的有1个佐领,北京尼堪的有2个佐领。

综合起来,镶白旗汉军1共有30个佐领,其中抚顺尼堪佐领16个,台上尼堪佐领2个,三藩尼堪佐领4个,北京尼堪佐领8个。

这里抚顺尼堪指的是原东北汉人或者明代东北军归附的,三藩尼堪指的是三藩旗下人丁在三藩败散之后才入旗的,北京尼堪则反之入关之后归降的人丁,其中只有抚顺尼堪算得上是标准的“陈汉军”。这样算来,地道的陈汉军只占了一半多一点。而且,这还仅是从编立及世管家族的情况来看的。应该想到,凡是入关之后新汉军所编立的佐领,绝大多数是没有“陈汉军”混入的,反之,凡是入关之前陈汉军所编立的佐领,随着入关进程,应该有相当一部分投充入内的新汉军。

这样计算的话,每个旗份之内,新汉军的比率不仅应该与陈汉军相当,而且应该超过甚至可能远超陈汉军。

另外,抚顺尼堪佐领的很多人家在清中期纷纷满化,名字变成了称名不举姓的满洲形式,而三藩尼堪和北京尼堪这样的情况相对少得多,个别的例子也晚的多,这显示了他们满化的进程并不太高。于是乎,汉军本身的根性,我也开始感受到了。

再之后,我开始整理旗人齿录。旗人齿录的复杂之处在于,不同于爵位世家和世管佐领这种“世官”家族,齿录里所反映的旗人家族,有的是世家,有的则是刚刚发迹的下层,令我意外的是,在齿录中有一些汉军旗人,入旗之后,只有一两代保持跟旗人结亲,其余都在嫁、娶民人。这种情况,不仅仅是不“满化”的问题了,是否被“旗化”,似乎都难以成论,所谓根性,就十分明显了。

经过这些整理,想到了最早在整理《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时候,便发现清代统治者对于八旗汉军内部不同人群有着不同的称呼,他们虽然是以“八旗汉军”这个整体出现的,但是清初至清中叶的统治者们似乎更喜欢以尼堪、台尼堪、抚顺尼堪、北京尼堪、三藩尼堪、阿哈尼堪等具体的称呼来称呼他们,在八旗户口册以及八旗衙门汇报人口的档册中亦然。

这种区分方式直到乾隆朝,高宗在进行汉军出旗政策时,仍在上谕中详加分析。他说:

朕思汉军,其初本系汉人。有从龙入关者,有定鼎后投诚入旗者,亦有缘罪入旗与夫三藩户下归入者、内务府王公包衣拨出者,以及召募之炮手、过继之异姓,并随母因亲等类。先后归旗,情节不一。

换句话说,八旗汉军根据入旗的时间不同,入旗后阶级成分的不同,乃至于入旗之后驻防地的不同,他们各自的文化归属也就很不同。我们经常说,分析研究的样本选取是十分重要的,如果选取的过于单一或者过于局限于某一个范围,很容易得出片面的结论,或许以八旗汉军这个事情为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样本选取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