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族系列·清代皇室的第二次立嗣

第二次立嗣
光绪二十四年,德宗进行变法,未及百日,便以失败告终,这也就是后世所谓的“百日维新”。作为其后果,孝钦显皇后深刻地体会到自己所抚养大的德宗,似乎很难让她这位宗法上的母后“称心”,故而便想到了废立之举。
德宗本身,是在穆宗同治帝宾天后,穆宗本身的血脉找不到溥字辈的近派以继承的情况下,不得已的,以承继文宗咸丰帝的名义承继大统的,并且明文规定了,若德宗有子嗣,则过继于穆宗奉祀。这是因为在封建的宗法里,所谓“香火”和“祭祀”,只能由后代完成,而不能由兄弟完成,故而皇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延续文宗到穆宗这一脉的香火,以至于穆宗不至于无人祭祀。
有着这种宗法上的问题,故而德宗的废立,其实主要取决于文宗的遗孀,也就是孝钦显皇后的决断,而另一方面,“给穆宗立嗣”,也一直是朝廷的话题之一。在这种背景之下,孝钦显皇后便以德宗的“不堪”和“给穆宗立嗣”为由,准备废德宗,而立一位溥字辈的近派为穆宗的嗣子,这就是清室的第二次立嗣。
这次立嗣,从戊戌变法失败开始,直到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正式宣布以溥儁为“大阿哥”,酝酿了一年有余。当时的环境已经不同于第一次立嗣,近派宗支的人口有所增加,选择性上也更多了一些。让我们来看一看这次选取时,近派宗支内二系八家的情况。
宣宗系奕纬支
这一支在当时有四位男丁,其中溥字辈两位,毓字辈两位。溥字辈的两位依次为:
载治第四子溥伦,载治继夫人苏完瓜尔佳氏生。虚岁二十六岁。嫡夫人叶赫那拉氏佛佑之女,继夫人瓜尔佳氏。
载治第五子溥侗,载治继夫人苏完瓜尔佳氏生,虚岁二十四岁。嫡夫人张佳氏。
宣宗系恭王支
这一支在当时只有一位男丁,即溥字辈的溥伟。
载徵承继子溥伟,载滢继夫人赫舍里氏生,虚岁二十岁。嫡福晋碧鲁氏。
宣宗系醇王支
这一支在当时有三位男丁,均为载字辈。因为并没有溥字辈的男丁在世,所以不进行进一步讨论。
宣宗系钟王府
这一支在当时有三位男丁,其中载字辈一位,溥字辈两位。溥字辈的两位依次为:
载滢第二子溥儒,妾项氏生,虚岁四岁。
载滢第三子溥僡,妾项氏生,虚岁三岁。
宣宗系孚王支
这一支在当时只有一位男丁,即溥伒。
奕譓嗣孙溥伒,为载瀛侧室张氏生,虚岁七岁。
仁宗系惇王支
这一支在当时有八位男丁,其中载字辈三位,溥字辈五位。溥字辈的五位依次为:
载濂第一子溥偁,继夫人费莫氏生,虚岁二十七岁。
载澜第一子溥倬,嫡母吴雅氏生,虚岁十八岁。
载澜第二子溥倓,嫡母吴雅氏生,虚岁八岁。
载瀛第四子溥佩,侧室所生,虚岁二岁。
载津承继子溥修,原为载濂第二子,继夫人费莫氏生,虚岁四岁。
仁宗系瑞王/端王支
这一支在当时有四位男丁,其中载字辈一位,溥字辈两位,毓字辈一位。溥字辈的两位依次为:
载漪第一子溥僎,嫡福晋伊尔根觉罗氏生,虚岁二十六。嫡妻乌扎喇氏,继妻祥佳氏。
载漪第二子溥儁,继福晋博尔济吉特氏生,虚岁十五岁。
仁宗系惠王支
这一支在当时有三位男丁,其中奕字辈一位,载字辈二位。因为并没有溥字辈的男丁在世,所以不进行进一步讨论。
于是乎,在近派的八家之中,醇王和惠王两支没有溥字辈男丁,无法作为穆宗后嗣承嗣,恭王支、孚王支都是已经继承了大宗的“独苗”,也不方便承继给宫廷作为后嗣,所以只剩下了惇王、端王、钟王、奕纬四家。
这四家里的十一位溥字辈男丁,如何来选择呢?
参考第一次立嗣,我们知道选择的方法有三条:
1.已经袭爵者不作为首选承继者——溥修被排除。
2.在本身嫡出和本身庶出的情况中,优先选取嫡出者。及此时嫡庶关系之设计本身而不涉及其父祖——溥佩、溥儒、溥僡被排除。
3.年纪要偏小,以方便教养——二十六岁的溥伦、二十四岁的溥侗、二十七岁的溥偁、十八岁的溥倬、二十六岁的溥僎被排除。
最终就剩下了载澜第二子八岁的溥倓以及载漪第二子五岁的溥儁。或许是因为溥儁年龄更小一些,适合从头管教,也可能是因为溥儁的父亲载漪是当时的重臣,总之最终孝钦显选择了溥儁。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