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后妃
引子
1922年3月10号,已经退位的宣统皇帝,通过小朝廷下发了一条上谕,写道:“候选道轻车都尉荣源之女郭佳氏立为皇后,候选同知端恭之女额尔德特氏着封为淑妃。”在精心的准备了半年之后,10月21号举行了纳彩礼,11月12号举行了大征礼,11月29号淑妃额尔德特氏册封,并于次日清晨入宫,11月30日册封皇后郭布罗氏(郭佳氏),12月1号举行大婚礼,皇后入宫。这边是很多人都了解的末代后妃,也就是郭布罗氏婉容和额尔德特氏文绣。
对于婉容和文绣,有很多相关的研究和文史资料,讲述了她们入宫之后的生活,以及之后各自的命运。本文是清代后妃系列,但是婉容与文绣的身份比较特殊,所处的时代,信息也更为公开。所以本文中对于婉容和文绣的婚后生活不做过多介绍,而着重讲一下二人选妃的背景以及各自的家境背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们各自的成长环境、门第、婚姻圈,透过这些,我们既可以窥探清代旗人贵族的婚姻关系,似乎也可以对二人的性格形成更深的认识。
关于宣统帝选妃的背景
宣统帝虽然已经逊位,但是对于小朝廷而言,他的婚姻显然是重大的事务。在1920年,便有人提出了其婚姻的问题,当时他只有15岁,而且最先主动谈及宣统帝婚事的是民国的政要。1920年11月20日的《小公报》有“清帝议婚”一条,提及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有意将女儿嫁与宣统帝。到了11月25日,则有“议婚消息”一条,言及清宫太妃答复徐世昌,说宣统帝年纪尚小,准备跟穆宗同治帝和德宗光绪帝一样,在17岁时再结婚。
虽然徐世昌提亲一事暂时缓解,但这似乎给小朝廷提了一个醒——是时候该准备宣统帝婚礼的问题了。宣统帝周围的王公大臣们,作为遗老遗少,基本都是以“仍选蒙古王公或者满蒙大臣家的女儿为皇后”为核心,并以此开始了初步挑选。
根据溥佳等人的说法,挑选从1921年就开始,很多备选人屡屡淘汰,最终只剩下了四位,即荣源之女郭布罗氏(也写作郭佳氏)、端恭之女额尔德特氏、衡永之女完颜氏,以及阳仓扎布之女博尔济吉特氏。
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选出了郭布罗氏为“后”,而额尔德特氏为“妃”。根据宣统帝的说法,“照片送到了养心殿,一共四张……便不假思索地在一张似乎顺眼一些的相片上,用铅笔画了一个圈。这是满洲额尔德特氏端恭的女儿,名叫文绣……这是敬懿太妃所中意的姑娘。这个挑选结果送到太妃那里,端康太妃不满意了,她不顾敬懿的反对,硬叫王公们来劝我重选她中意的那个,理由是文绣家境贫寒,长的不好,而她推荐的这个是个富户,又长的很美。她推荐的这个是满洲正白旗郭布罗氏荣源家的女儿,名婉容。”
而这恰恰凸显了一点,也是溥佳等人所提到的一点——郭布罗氏和额尔德特氏的背后都有不同的推手。
在1922年选定后妃的时候,小朝廷里的大长辈是穆宗和德宗的三位遗孀,也就是所谓的“太妃”。即以敬懿皇贵妃赫舍里氏为首的穆宗遗孀(另外一位是荣惠皇贵妃西林觉罗氏,不过一般认为这位太妃性格比较温和,不大管事情),和德宗的遗孀端康皇贵妃他塔喇氏。根据溥佳的说法,郭布罗氏的幕后推手是端康皇贵妃和载涛,而额尔德特氏的幕后推手则是敬懿皇贵妃和载洵。这里也可以看出,二者都有相当的背景,分别有一位太妃和一位“皇叔”支持,实际上体现了太妃之间以及近派宗支内部的矛盾。
关于后、妃的家世
曾经有一位皇族后裔这样评价道末代后妃的出身:“皇后出身新贵,家境富有,时髦靓丽。淑妃出旧家,‘门第’虽高,已显没落。”其实是比较中肯的评价。让我们来具体看看二者的家世。
皇后郭布罗氏婉容的家世
婉容的家族姓达斡尔郭布罗氏,原为布特哈正黄旗人。布特哈八旗是清代参考八旗制度对东北一些少数民族进行编旗所成,布特哈为满文“buteha”,意为渔猎的、捕捉的,汉译为“打牲”,这个称呼是因为这些少数民族被编旗后,主要义务是向朝廷纳贡捕猎所得的物品。大体上,婉容家族这一支郭布罗氏应该是其旗里数一数二的大姓,在当地相当有地位。直到婉容的高祖父阿勒锦那一代,从黑龙江调进北京,改隶正白旗满洲,成为了“京旗”的一员。
在黑龙江布特哈旗里的那段时间,郭布罗家族的记录不是很多,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根据婉容家族的家谱,婉容的高祖父阿勒锦的嫡妻为布特哈正白旗倭勒氏高喀鼐之女,而阿勒锦的嫡母则是高喀鼐之妹(本文中,凡写“某某之嫡母”,而没有具体言明生母的前提下,则并不代表此嫡母是或不是此子的生母),阿勒锦之子也就是婉容的曾祖父长顺的两任嫡妻,则都是高喀鼐的曾孙女。这样连续三代跟同一家联姻,或许是边疆少数民族上层的惯例,但是这无疑增加了遗传病继承的几率。根据后来的记录,荣源自己即有轻微的精神疾病,这似乎也是后来婉容患上精神疾病的远因。
婉容家族调入京旗之后,第一代阿勒锦任副都统,这时婉容的家族只能算是个官僚。而阿勒锦的独子长顺,以赫赫战功历任乌苏里台将军、吉林将军等封疆大任,并追封一等轻车都尉的爵位,入祀贤良祠,成为了一代名臣,一家的门第也就提升了。不过到长顺独子西林布时,郭布罗这一支的婚姻对象一直都是布特哈旗人,还并未融入京旗世家的婚姻圈。
长顺独子西林布,仕宦上只做到侍卫,其第三子荣源,即是婉容的父亲,生于光绪十年。光绪三十年,其祖父长顺病逝,荣源作为其承重孙,得到特殊关照,从一品荫生直接以郎中授用。不同于祖辈,荣源作为封疆大吏、当朝名臣之孙,已经融入了京旗世家的婚姻圈,其前后共有四位夫人,均出身名门。
荣源的第一位嫡妻是正黄旗满洲博尔济吉特氏,办事大臣瑞洵之女。瑞洵此人或许大家不熟悉,但是瑞洵的祖父大学士琦善估计大家都听说过。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世代高官,门第自然不同。这位没有生育便去世,继娶来的第二位嫡妻是定王府奉恩将军毓长的第四女,人称“四格格”,这位先生了婉容的哥哥润良,又生了婉容,结果死于产褥热。接下来继娶来的第三位嫡妻,是睿王府睿亲王魁斌的第一女,人称“大格格”。但是这位夫人身体不好,刚过门没多久便故去了。最后一位,则是定王府贝勒毓朗的第二女,也就是第二位嫡妻的堂妹,人称“二格格”,她的闺名流传了下来,名恒香,字仲馨。
贝勒毓朗是晚清“二王三贝勒”之一,其有保守的一面,但是也有开明的一面,他有七个女儿。七个女儿中,数位均在清末民初时积极参与女性沙龙,是比较开明且通西化的。同时,荣源本身处于清末的大环境中,性格大概也属于比较开明、新潮的。二者联姻之后,又由于毓朗的七个女儿中,有数人均嫁给了内务府世家,所以经济实力一直不错。在这种环境之下,似可以解释婉容那种比较西化的生活方式。
另外,毓朗与载涛关系极好,这似乎应该是载涛支持婉容的原因。而端康皇贵妃他塔喇氏跟婉容家族也有姻亲。前面说到,荣源的第一位嫡妻博尔济吉特氏是琦善的曾孙女,她的祖父叫恭镗,而祖母恰恰就是端康皇贵妃的三姑姑。这样算来,婉容是端康皇贵妃亲姑姑的外曾孙女。
顺便一提,毓朗的嫡妻赫舍里氏,正是当时宫中敬懿皇贵妃赫舍里氏的亲姐妹,所以婉容其实是敬懿皇贵妃亲姐妹的外孙女。这或许是敬懿皇贵妃最终让步的理由之一。
总结起来,婉容家是清中后期刚刚调入京旗的,正处于家族的上升期,是光绪朝的武臣家族,家庭有相当的财力,刚刚进入世家婚姻圈,在清末民初的思想动荡中又属于比较能够接受新鲜事物的。
淑妃额尔德特氏文绣的家世
文绣的家世跟婉容比,发迹的早了很多。其家为镶黄旗蒙古额尔德特氏,从清中期的和瑛开始发迹。和瑛是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历任主事、按察使、布政使、侍郎、巡抚、尚书等职,最后以兵部尚书授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上书房总谙达,去世后谥简勤。和瑛之子壁昌仕至两江总督,壁昌第一子恒福仕至直隶总督,壁昌第二子同福虽然只是个候选郎中,但是同福之子锡珍在同治七年中了进士,后来仕至吏部尚书,即是文绣的祖父。
文绣的家族有着这样四世一品的门第,肯定是旗人世家婚姻圈内的一员。恒福的两位女儿嫁给了肃王府的小宗,其中有一位就是知名的文人盛昱,同福之女嫁给了荣王府的镇国公溥楣,锡珍的女儿则嫁给了庄王府的辅国公溥纲(溥纲是庄亲王载勋的第一子,原本相当于庄王府的“世子”,但后来载勋因为义和团事件被革爵,溥纲也就没能袭爵。)文绣还有一位堂姐,嫁给了和王府的镇国公毓璋。据说这几位嫁到府门儿的姑奶奶都是颇有文化,诗词字画样样精通,可见文绣一门的教养是相当不错的。
但是文绣家的状况在锡珍去世之后便逐渐败落。锡珍生有五子,五子里大多是中级官僚,没有高官。文绣的父亲端恭只是主事,似乎已经是其兄弟里官职最高的了。而且文绣家族的联姻对象主要是王府和科举世家,相对而言财力弱一些,房头又多,财产难以集中,端恭去世的也较早,又赶上清帝退位,就难免经济上拮据一些。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评价其家“门第虽高,但是稍显贫困”。
有人说婉容和文绣年纪相仿,婉容娘家又进京不久,为何有如此的差距呢。从房头来讲,郭布罗氏从入京以来,基本上以单传为主,到荣源这里,荣源有两位兄长,长兄早亡,次兄出继,事实上还等于是单传,所以经济上更集中。而反观额尔德特氏,端恭有四个弟弟,还有许多的堂房兄弟,财产继承自然是要进行分割。又有人说,婉容家很洋派,为何文绣家就差一些呢。这一来是财力的问题,二来也有家风和年岁的问题。前面说过,荣源生于光绪十年,其本人就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而端恭生于何年不明,仅知其五弟华堪生于光绪八年,所以端恭比荣源要大很多岁。有的资料说端恭生于1852年,如果确实的话,端恭从年纪上应该是荣源叔伯辈分的人了,其思维和家风肯定是不同的。
再说回来,文绣被载洵推荐,其主要原因应该在于他们具有姻亲关系。载洵的嫡福晋碧鲁氏是长霖的二孙女,和文绣的祖母,也就是锡珍的夫人,则是长霖的第三女。所以说,载洵的老丈人是文绣的舅爷,文绣是载洵夫人的姑姑的孙女。
文绣相关的记录,比较翔实的是其本家后裔所写的《末代皇妃文绣的一生》,不过其中也有一些错误,比如说端恭的五弟华堪是清代最后一位吏部尚书,其实清代最后的一位吏部尚书是山西人李殿林,清帝退位的时候华堪只有三十出头,不大可能担任尚书,是他家后人将华堪和锡珍记混的结果,这点还需注意。
另外,文绣有个堂伯叫端敬,端敬之女嫁给和王府的大宗毓璋,所生的长女名叫玉芬,她是文绣离婚事件的幕后推手。端恭二弟的儿子文绮则是在文绣提出离婚后,登报批评文绣不应与宣统帝离异的“族兄”。文绮大概比文绣等大二十岁左右,实际上是锡珍一门的长孙。虽然文绮在文绣离婚的事件上表现的十分不通情理,但他其实是额尔德特氏进入民国后少数得势的后裔,既在宣统帝的小朝廷挂着御前侍卫的名号,又曾经做过民国的县官,和阎锡山还拜过把子。
也说另外两位秀女
宣统选妃时初定有四个姑娘,除了上面两位外,还有蒙古王公阳仓扎布的女儿和完颜衡永的女儿。这两位很多人不熟悉,作为补充内容,介绍如下。
衡永,内务府镶黄旗完颜氏,宣统退位后曾任都统。这时参选的是他的第一女。衡永家的门第很高,是内务府世家里数一数二的人家,而且有着复杂的婚姻关系。简单介绍一下,他的堂侄女是顺承郡王的福晋,亲侄女则嫁给了端康太妃的侄子。同时,他的侄子娶了定王府贝勒毓朗的第一女,而他的妻子蒋氏则是载涛嫡福晋的亲侄女。所以衡永家的关系大致也是倾向于端康太妃和载涛这一派的。
阳仓扎布,科尔沁左翼中旗博尔济吉特氏,温都尔亲王。他的祖先叫琐诺木,这个名字或许比较生僻,但是琐诺木有个亲妹妹,就是太宗的孝庄文皇后。后来,琐诺木的儿子奇塔特又娶了太宗的第三女固伦靖端长公主,阳仓扎布就是他们的嫡系后代。不过,阳仓扎布作为蒙古王公,跟京旗世家的婚姻关系并不多,阳仓扎布的夫人也是蒙古王公之女,比较凸显的是蒙古方面的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