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今天再讲一个小故事,也不长,所谓的故事,就请当一个故事来听,不要考虑太多。
故事中会有一些历史事件,也请只把历史事件当做历史事件来看待。
这次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清末普通旗人的家庭里。所谓普通,就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家。
家里老爷子(文章里我们叫他“赵老爷子”)是一个普通的马甲,所谓马甲,直接说就是骑兵。不过那时候国运不兴,八旗制度也不行了,就算你有再强的武艺,马甲不过是一个月一两多银子(原发3两,道光朝之后折减发放、上级再克扣一下),一家人勉强糊口。
俗话说,男主外女主内,这家也这样。赵老爷除了每个月赚钱家用之外,家里的一些事情他都不管。而赵老爷子的妻子,就直接叫赵老太太吧,那可是个能人。在娘家就是长女,拿得起放得下,嫁过来之后,也十分能干,操持家务不说,还能做些缝缝补补的,来贴补家用。
辛亥鼎革,八旗兵丁大量削减,赵老爷子丢掉了自己的差事。随后,一方面排满思潮兴起,一方面赵老爷子又不会其他的营生方法,一下次就断了收入。这时赵老爷子已经快五十岁,感慨于时代,干脆每天就饮酒度日,没几年也就去世了。
所幸还有能干的赵老太太在。赵老太太真是能耐,各方面接针线活,竟然还能养活起两个儿子。当然所谓养活,也只是不挨饿不挨冻而已,上学什么的,就别指望了。两个儿子不到十岁,就都开始准备赚钱养家了,那个年代那个处境,“理所应当”。
大儿子,我们叫赵大爷吧,直接跟母亲学手艺,当然不能缝缝补补了,就学做家常菜的手艺。不过因为没有本钱,所谓的家常菜,也就是一些酱菜和卤菜为主。用极有限的本钱,买一些应时当令的零食、糖果、坚果、加上自己做的小菜,每天挑着他们,走街串巷的叫卖。这必然谈不上大富大贵,但是算是有分收入,养活自己和老妈,差不多。
二儿子,我们叫赵二爷吧,打小身体弱一些,偶尔打打零工,很困难。老赵太太想了想,一来为了家里减轻负担,二来为了老二自己的发展,想给老二安排个工作。正巧,自己的亲戚在一个小军阀手下当小官,便想办法把老二托付了过去。
小军阀在边疆省份,距离北京很远,赵二爷就这么去了。不过毕竟没有文化,身体也不行,就只能在小军阀的家里,做了佣人。本身赵二爷就不算聪明明事的,没过多久,老赵太太的那位亲戚又过世了,赵二爷在小军阀家里就惨了,打、骂是常事,工资更是不给,只不过给口饭而已,简直就是虐待。赵二爷没文化,不会写字,小军阀又在边疆省份,家里也就一直联系不上。
数年后,赵二爷熬到了小军阀死去,自己经同僚介绍,当了小职员,随着解放之后被收编继续当职员,直到五十年代末期,才借着一次公费出差的机会,回北京找到了母亲,一家团聚了几天。
后来,文革开始了。赵二爷没想到,自己会因为曾经在某军阀家里当佣人这个原因被攻击。自己在军阀家里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现在又是什么样的生活?他把心里话跟他们说了,但是显然,他们没有取信。“宰相门前七品官”,万恶军阀家里的“走狗”又能好到哪里去呢。赵二爷没有办法,一怒之下跳井自杀了,以证明自己的清白。
大约在同一时间,北京的赵老太太病逝,她去世前并不知道自己的二儿子在外地发生了什么。
听到这个故事时我在想。如果一辈子精明勤奋的赵老太太知道自己给孩子找了这样一条道路,不知道又会是一种什么感想。
前一篇:关于清代王府所用府员仆役数量
后一篇:自著作进度(随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