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族知多少(11) 皇族的管理制度——“族”制
(2014-03-21 12:26:35)清代皇族知多少(11) 皇族的管理制度——“族”制
很多人初看皇族制度(注:靠谱的皇族制度)的时候,经常可以见到“正红旗第一族”或者“镶蓝旗总族长”等文字,十分不解。为什么皇族还有族长?这个族是怎么分的?这里大致讲一下清代皇族的“族”制。
清代皇族的“族”制,宗室、觉罗都有,这里我们只讲宗室的,同理可以推论觉罗的了。
清代宗室的“族”,和民间的“族”不大一样。清代各旗各哈喇都设有“族长”,不是官职,而是伇职,也就是无品的差事。各哈喇的族长一般由本哈喇有官爵并且年长有地位的人来出任,负责管理宗族事务。
与之相对的,清代宗室也有“族”,但是这个“族”,是清代皇帝人为划分的。清代规定,宗室以旗的左右翼来区分,各分20族。如由镶黄、两百、正蓝组成的“左翼”四旗,镶黄1族、正白3族、镶白3族、正蓝13族,一共20族。这些族,实际上就是以旗分为单位,把本旗的宗室进行“编组”,每个“组”,就是一个“族”,绝非一般人概念上“家族”的“族”。
清代规定,宗室按照旗分分成左右翼,各20族,每族设族长1名,学长(一作“教长”)1-3名。族长要做什么呢?一来是管束本“族”的宗室,二来是要为本“族”的宗室负责,同时在有需要的时候,为本“族”的宗室作担保人。而学长的任务,是辅佐族长。
在乾隆年间,又在远支宗室各旗加设了“总族长”,用以稽察本旗宗室,并且兼管本旗族长。之后,又区分了远支宗室和近支宗室,把近支宗室单设立了左翼2族、右翼4族,加设每族族长1名,学长2名。再到乾隆三十三年,又在盛京设立了宗室“族”制。
宗室的“族”制,实际上是因为宗室人口越来越多,需要有人管束,才逐渐建立的。一个清代宗室的一生,从出生报户口,到领钱粮,到结婚,到当差,都要跟本“族”的总族长、族长、学长有所联系。不过另一个方面,当本族出现事务,如诉讼、矛盾、非法行为,本族的总族长、族长、学长都要来管理,如果管理不力,自身也会受到处罚。所以,在文献上经常能见到族长或学长痛诉自己无官无职,很难管理宗室族人的情况,实在是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不过相对的,清中后期开始,总族长基本是入八分的高等爵位出任,族长一般也是三品以上的宗室出任,稳定了其管理权力。并且可以跨旗出任,确保了人员。
晚清远支宗室在八旗中共有40族,一共有总族长16名,族长40名,学长68名。近支宗室左翼2族,右翼4族,一共6族,共族长6名,学长12名。
让我们来看看光绪三十四年的近支族长和远支总族长的情况,可以看出爵位高低以及跨旗出任的情况:
近支族长
左翼头族(镶白正蓝)
左翼二族(镶白正蓝)
右翼头族(两红镶蓝)
右翼二族(镶蓝)
右翼三族(两红镶蓝)
右翼四族(镶蓝)
远支总族长:
左翼镶黄旗
左翼正白旗
左翼正白旗
左翼镶白旗
左翼镶白旗
左翼正蓝旗
左翼正蓝旗
左翼正蓝旗
左翼正蓝旗
右翼正黄旗
右翼正红旗
右翼正红旗
右翼镶红旗
右翼镶红旗
右翼镶蓝旗
右翼镶蓝旗
简单一句话,清代皇族的“族”制,是以宗室、觉罗所在的旗分为依据进行划分的“管理小组”。当然,前提是读者您知道清代宗室是主要分配到下五旗,而不是什么“正黄旗爱新觉罗”。如果您这点常识都没有,请往回搜更基础的科普。又及,再来一句简单地话,宗室的这个“族”制,跟一般的“家族”、“氏族”、“族长”不能一体理解,只是个行政单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