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农氏对华夏农业文明的贡献
——中原圣王文化系列之二
炎帝是谁?神农氏是谁?二者是不是一个人?古书上虽有明确的记载,但并不完全一致,其中占主流的观点便是把炎帝与神农氏等同起来,视为一人。这其中又有两种情况:其一,直接称炎帝为神农氏,如《大戴礼记·月令》云:“炎帝号大庭氏,下为地皇,作耒耜,播五谷,曰神农也。”《世本·三皇本纪》云:“炎帝,以火官名……耕嫁,故号神农氏”。《世本·帝系编》说:“炎帝即神农氏。”《淮南子·时则训》注“赤帝、炎帝,号为神农。”《淮南子·时则训》注:“赤帝、炎帝,号为神农。”炎帝大约处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时代,也就是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转变的转变时期。其二,间接称炎帝为神农氏,也就是把炎帝说成是神农氏的别称,或者把神农氏说成是炎帝的别称。如“《礼记》称神农氏为烈山氏。而有关烈(厉、列)山氏称号的缘起,又有二说。《路史》认为,烈山原字当作列山或厉山,因神农氏‘肇迹’于列山,故以列山、厉山为氏。刘城淮《中国上古神话》则认为炎帝为火神,放火烧山很猛烈,故为烈山氏。”但“《史记·五帝本纪》则隐喻炎帝与神农氏并非一人,说黄帝时,神农氏的时代已经衰落,诸侯之间互相侵伐,暴虐百姓,神农氏不能征讨,于是黄帝修德振兵,讨伐危害最大的炎帝和蚩尤,把他俩伐灭后威望大振,于是代神农氏而有天下。神农氏不事征伐,这与《庄子·盗跖》说神农氏‘无有相害之心’、《商君书·画策》说神农‘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相符合,怎么会变成炎帝这样‘侵伐诸侯,暴虐百姓’的人呢?英勇善战的黄帝,竟然要与他‘三战,然后得其志’。此外,《史记·封禅书》分列炎帝和神农氏为二人,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也主张炎帝、神农氏为二人。”(《神农氏是炎帝吗》,中国台湾网)
自古至今将炎帝看作是神农氏的观点之所以流行,其核心意义是传说中炎帝对华夏农业文明的所做出的突出贡献,甚至可以说,炎帝即华夏农业文明的缔造者。马世之在《史前文化研究》一书中曾谈到“谁发明了农业”问题,其曰:
谁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千百年来对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希腊人认为是他们是最尊崇的雅典娜(Athena)凭着自己特有的智慧,发明了犁、粑等农具,因而是农业和园艺的保护神。在罗马神话中,天后朱诺(Juno)因触到春天的一种奇异的花朵怀孕后生下玛尔斯(Mars),玛尔斯最初就是个能使土地肥沃和丰收的农业之神。埃及把奥赛斯称为谷神,传说他在每年冬天就要死去,等到春天来临,他的妻子埃西带来阵阵和煦的春风,他就复活了,保护人们在大地上种植庄稼。但是,所有这些神话,远没有我国古代的传说生动和丰富。……文献记载的内容基本一致,都是说当神农这个赫赫有名的人物出现在世间的时候,人类已经繁衍得很多,单靠渔猎和采集是无法维持生活了。要是再不想办法,非闹饥荒不可。神农为了人类能够生存下来,在采药过程中,从千草百卉中挑选几种人类急需的谷物——麻、黍、稷、麦、豆,让大家进行播种,还发明了耒、耜等原始农具,教会大家耕作,从此人们再不为衣食发愁。于是人们为了表彰他的功绩,便把他尊称为“神农”。(马世之:《史前文化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7-58页。)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还可以把炎帝神农氏对中国农业文明的贡献概括为以下几点:
其一,发明了农业工具,提高了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周易·系辞下传》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斵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绎史》卷四引《周书》:“神农之时,天雨栗,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鉏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白虎通·号》:“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其二,教会了人们开展种植业,开创了人们更加实用和可靠的生存方式,并引领农耕时代的到来。《管子·形势》:“神农教耕五谷,以致民利。”《淮南子·修务训》:“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其三,发明了火,并学会烧制饭菜,开创了熟食时代,提高了人们的生存能力。《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增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时多疾病毒伤之害。”《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欧阳询《艺文类聚》:“神农时,民方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而且还发明了用火煮盐,如《说文解字》云:“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世本·作篇》云:“宿沙作煮盐。”
其四,教会了人们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手工织补业,使人们不仅吃得饱,而且穿得暖,提高了人们的总体生活水平。如《庄子·盗跖篇》:“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糜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商君书·画策》:“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淮南子·齐俗训》说:“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天下为先。”纪昀《四库全书》卷三八三:“教之麻桑,以为布帛。”
其五,遍尝百草,发明医药和针灸之术,提高了人们抵御疾病的能力。神农时代,人们生存条件十分恶劣,患病机会多而医疗机会少。即《通鉴前编》所谓“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为民找药。如干宝《搜神记》云:“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云:神农氏“于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罗泌《路史》云:炎帝神农氏“磨唇鞭茇,察色嗅,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恶,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养其性命而治病。一日之间而七十毒,极含气也。病正四百,药正三百六十有五。”《帝王世纪》:“(炎帝)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之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世本·作篇》:“神农和药济人。”郑樵《通志》云:“民有疾未知药石,乃味草木之滋,察寒温之性,而知君臣佐使之义,皆口尝而身试之,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或云神农尝百药之时,一日百死百生,其所得三百六十物,以应周天之数。后世承传为书,谓之《神农本草》。”可以说,《神农本草经》和后来的《本草纲目》都是中国古代药学的代表性著作。同时,中医的针灸之术亦与其有关,如《广博物志》卷二十二引《物原》:“神农始究息脉,辨药性,制针灸,作巫方。”
其六,发明琴瑟之类的乐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吕氏春秋·古乐》:“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淮南子·道应篇》:“昔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淮南子·泰族篇》:“神农之初作琴也,以归神,及其淫也,反其天心。”《世本·作篇》:“神农作琴。神农作瑟。”又,“神农作琴。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又,“昔者神农造琴以定神,禁淫僻,去邪欲,反其天真。”《世本·帝系篇》:“神农乐曰扶持。”《说文解字》十二下:“琴,禁也,神农所作。洞越练朱,五弦,周加二弦,象形。”《广雅·释乐》:“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路史·后纪三》:“(神农)乃命邢天作《扶犁》之乐,制《丰年》之咏;以荐釐来,是曰《下谍》。”
此外,唐代的《书断》曰:“上党羊头山嘉禾八穗,炎帝乃作穗书,用分时令。”等等,说明他几乎是整个华夏农业文明的缔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