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惟酒无量,不及乱

(2007-05-21 13:06:49)
标签:

文化

读书

饮酒

酒文化

历史

谈天说地

生活

健康

分类: 历史文化
惟酒无量,不及乱 惟酒无量,不及乱

     

    惟酒无量,不及乱

 

    在《论语·乡党》中,孔老夫子对人们的饮食起居、接人待物之道有着非常细致的说明,其中说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惟酒无量,不及乱。”做学问、交朋友要做到中节,吃吃喝喝也要有个节制。相比于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和对肉类的“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的严格要求,孔夫子对喝酒的态度相对比较宽容,喝酒并没有酒量的明确限制,但底线是“不及乱”,也就是不能醉。因为醉了就容易“乱”,所以不能醉。酒足饭饱,恰倒好处,高高兴兴地回家,何乐而不为!

    冯友兰先生说:“对于有些人,喝酒是一个很强烈底要求。在普通的情形中,一个人喝酒,若至一种程度,以致其身体的健康,大受妨碍,则其喝酒即为太过。若其喝酒,有一定底限度,并不妨碍其身体的健康,而却因别的关系(例如美国政府行禁酒律之类),而不喝酒,则其喝酒的要求,即受到不必要底压抑。如此则其喝酒的要求的满足,即是不及。此所谓不必要,是对于此人的本身说;此所谓不及,亦是对于此人的本身说。喝酒的过或不及,本都是因人而异的。若一个人喝酒,只喝到恰好底程度,既不妨碍他的身体的健康,亦不使其喝酒的要求,受到不必要的压抑,则其满足即是得中,即是中节。”又说:“一个人要喝酒,到哪里去喝酒,用什么方法去买酒,这都是要靠理性的指导。喝多少不至于妨害身体、妨害事业,这亦要靠理性的节制。如果一个人喝十杯酒,可以得到快乐,而不至于妨害身体,妨害事业,理性对于这种满足,只有赞助,决不禁止。所以孔夫子亦说:‘惟酒无量,不及乱。’”

    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曾讲到齐威王八年(公元前349年),楚国大举进攻齐国。齐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去求援,临走时设酒宴壮行,齐威王问淳于髡:“先生能饮几何而醉?”淳于髡对日:“臣饮一斗(杯)亦醉,一石(十杯)亦醉。”齐威王十分不解地说: “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淳于髡说:“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旁,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香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看来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态下,一个人的酒量是会起变化的。不过,此言调侃中略带讽谏,当是对“惟酒无量,不及乱”的具体贯彻。苏轼《闻李公择饮傅国博家大醉》一诗云:“儿童拍手闹黄昏,应笑山公醉习园。纵使先生能一石,主人未肯独留髡。不肯惺惺骑马回,玉山知为玉人颓。紫云有语君知否,莫唤分司御史来。”以此事劝友人,可见此事流传之广。

    然而,在如今的酒场上,似乎不再有人提起“惟酒无量,不及乱”的酒训了。在很多情况下,无论身体状况如何,也不问酒量大小,海量的、碗量的、斗量的、没量的,一概不论,只要坐到一起来,就是有酒缘,酒缘就是情缘,所以必须一视同仁。于是乎,身体状况好、酒量大的还没有什么感觉,身体状况不好、酒量小的就已经胡言乱语、低头认醉了。喝酒没有了节制,行为自然也就没有了节制。所以,关于醉酒失节的笑话就漫天飞了起来。我的一位同事,一日中午醉酒,恰逢下午开会,会上与书记大抢台词,闹得不亦乐乎。又有一位朋友,知名营销专家,酒醉后做报告,一时忘了指定题目,于是兴之所致,天马行空,弄得近千名听众如入五里烟雾,丈二和尚莫不着头绪。此二事均我亲眼所见,印象深刻,不过也说不上新鲜。至于道听途说之事更为离谱了,譬如说,一人醉酒后立于一棵小树旁便解,完事后不慎把小树揶于腰间,一时难以脱身,竟大声喝道:“都喝成这样了还不让走。”最后竟下意识地打了110报警。

    醉酒失态,醉酒误事,如今已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贾平凹《废都》中有一句顺口溜:“革命小酒天天醉,喝坏党风伤了胃。喝得老婆背靠背,老婆告到纪检会。书记说:‘该喝不喝也不对!’”此言即出,便被人们竟相演绎,在网上看到一则很完整的改写版:“革命的小酒天天醉,喝红了眼睛喝坏了胃,喝得手软脚也软,喝得记忆大减退。喝得群众翻白眼,喝得单位缺经费;喝得老婆流眼泪,晚上睡觉背靠背,一状告到纪委会,书记听了手一挥:能喝不喝也不对,我们也是天天醉;老婆告到人大常委会,人大主任说:这笔开支早就在预算内;老婆告到妇女联合会,妇女主任说: 我家那位也是天天醉;老婆告到市委联席会,市委书记说:喝死了我们为他开追悼会。”哈哈,我真的无语了。

    可能有人会说,钟馗不醉酒,何以捉鬼?曹操不醉酒,何以解忧?阮籍、刘伶不醉酒,何以骂政?李白、杜牧不醉酒,何以妙笔生花?贵妃、黛玉不醉酒,何以面如桃花?司马相如不醉酒、不弹琴,何以能勾到卓文君?白奶奶不醉酒,何以做尼姑?仪狄、杜康不醉酒,酒从何来?呜呼!酒道无边,其理难言。惟酒之道不可说、不能说、不便说,惟酒之事说不清、道不明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关于期末考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