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伯格曼的十二部

(2007-05-06 20:19:26)
标签:

日志

影评

分类: 影视随笔
伯格曼的十二部 

  

  伯格曼的十二部 

  

   今天对我似乎是一个值得庆幸的日子,上午11点左右,我在大学路康复音像店门口等人,看时间尚早,便顺便到音像店里转转,因出去办事,所以并无购碟的打算。然而,刚走进店里,与我相熟的小伙计就告诉我一个令我欣喜的消息,说他们刚进了一批伯格曼的作品,计有10部以上,真是太意外了。我难以置信,就顺口说到:“你们拿我开涮不是,你们怎么会进他老人家的作品呢,哪个厂家又愿意盗制这种曲高和寡的作品呢?”小伙计也趁势给我开起了玩笑:“在某种意义上是专为你进的,我们只进了两套。”我依然疑惑地问到:“哪个伯格曼?是英格玛·伯格曼吗?” 小伙计说:“就瑞典那位,你常念叨说他爹是一位哲学教授什么的。”看来是勿容置疑了。这时候,小伙计一边笑着,一边已把一叠DVD光盘递了过来,真让人喜出望外。我接过一看,计有以下10部:

   《折磨》Torment(又名《农奴》、《狂乱》,1944);

   《危机》Crisis(1946);

   《喜悦》To Koy(又名《走向快乐》,1950);

   《夏日的插曲》Summer Interlude(1951);

   《女人的期待》Waiting Women(1952);

   《恋爱课程》A Lesson In Love(1954);

   《港口的呼唤》Port Of Call(又名《爱欲之港》,1948);

   《魔术师》The Magician(又名《面孔》,1958);

   《莫尼卡》Summer With Monica(又名《不良少女莫尼卡》,1953);

   《恶魔之眼》The Devil's Eye(1960)。

   看过之后,我又失望了,因为我最喜欢的《第七封印》(1956年)、《野草莓》(又名《杨梅树下话当年》(1957年)《处女泉》(1960年)与《呼喊与细语》(又名《喊叫与耳语》,1971年)都没有在这里面,好在这时候小伙计又递给我一张其他厂家生产的D9版的《第七封印》The Seventh Seal(1956年),才多少弥补了一些我的遗憾。今天下午,我再次来到音像店,想检查一下是否有遗露的,呵喝,还是那句老话,“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还真在这里找到了《野草莓》,并兼购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机遇之歌》、加尼特的《邮差总按两次铃》、法斯宾德的《狐及其友》、费里尼的《舞国》、斯科特的《银翼杀手》、王全安的《图雅的故事》等。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加于吾也。更可喜的是,我竟在家里找到了很早以前购买的《处女泉》,这样算来,我已经拥有了除《喊叫与耳语》以外伯格曼的大部分代表作。

   我以前只看过伯格曼的六部电影,即《第七封印》、《野草莓》《处女泉》、《魔术师》、《呼喊与细语》、《莫尼卡》等,但都是通过其他途径观看的,其中有两次是在一位书商朋友家里看的,所以,我长时间内并没有珍藏到他的作品,这一直是我的一个遗憾。不管怎样,今天能拥有这十二部影片,加上以前购买的《处女泉》,我也算心满意足了。

   “我的影片令自己都感到压抑。我很少看自己的影片,因为看了之后我的情绪会很激动,会忍不住颤抖和痛哭,感到自己很可怜。”人们一般都认为,英格玛·伯格曼的作品深受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潜意识的流动,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假借梦一般的画面,往往使人看后充满极度的忧郁之情,但却能留给人们很多深入思考的余地,这也是他被冠以电影哲学大师的缘由。我期待着有空再细细品味一下这些电影,毕竟自己拥有了这些资源,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材烧”。当然,我也期待着能买到伯格曼更多甚至全部的作品,那时我可能高兴得手舞足蹈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