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其实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蝙蝠并不都以“不讨人喜欢”的形象出现,较之西方把蝙蝠看成丑陋、恐怖、阴森的象征而言,由于谐音的关系,中国人常常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把“蝠”与“福”联系起来,所以在中国文化和美学艺术中,蝙蝠形象常常隐喻着幸福与吉祥。例如,常用蝙蝠在海上飞翔,隐喻“福海”,用蝙蝠停于钟馗持扇上,隐喻“纳福”。在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学作品中“蝠”与“寿”亦紧密相连,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中谓: “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鸦。按仙经。蝙蝠一名仙鼠。千岁之后。体白如雪。栖则倒悬。盖饮乳水而长生也。”蝙蝠能长生,人若取而食之,亦可修道成仙,长生不老。《抱朴子》谓:“千岁蝙蝠,色如白雪,集则倒悬,脑重故也。此物得而阴甘末服之,令人寿万岁。”《太平御览》引《水经》:“交州丹水亭下有石穴,甚深,未尝测其远近,穴中蝙蝠大者如鸟,多倒悬,得而服之使人神仙。”正因为如此,我国传统图案才有“蝠”、“寿”相连的习俗。台湾蝙蝠学会把中国古代与蝙蝠有关的图案及其象征意义归纳为如下表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