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宋家宏
宋家宏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33,354
  • 关注人气:1,1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恋歌”到“史诗”——彭荆风创作论》绪论

(2020-03-23 08:20:15)
标签:

文学评论

彭荆风

绪论

恋歌

史诗

分类: 文学评论

按:《从“恋歌”到“史诗”——彭荆风创作论》于201912月出版,这是笔者历经数年积累的结果,是对彭荆风70余年创作的一次整体回顾。这里选发的是这部著作的“绪论”。

 

 

彭荆风,自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直到2018年去世前数日修改完长篇小说《太阳升起》,他的文学创作历程长达70余年。自1949年随解放大军入滇,他的整个生命就与云南,与文学相生相伴,始终不渝。他像一颗苍翠的松柏,经历了战争的硝烟,社会风云的激变,傲然挺立于云南高原,深深置根于边疆沃土,承接着雨露阳光,始终如一地将其枝条伸展向文学理想的天空,成为一颗坚强的生命之松,茂盛的文学之松。

70余年的创作历程,彭荆风写下了近千万字的文学作品,涉及小说、散文、诗歌、人物传记、纪实文学、电影剧本、文学评论。文学史中有他的篇章,中学教材里有他的作品,重要奖项里有他的名字,一些作品被不断地再版。尤为可贵的是,岁月的流逝并未使他的创作减缓,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作品越写越厚重。在80余岁的高龄还不断推出史诗性的长篇巨著,这在当今中国文坛,绝无仅有。

彭荆风自19496月在江西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始终在军队里主要从事文化工作,即使在遭受“批判”和入狱时也是一个部队“戴罪”作家的身份,重返文坛后也是以一位部队作家的身份参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进程。他的这一人生经历深刻地影响着他对人生、历史,对生活和文学的基本看法,构成了他基本的创作视野和文学关怀。他70余年的创作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是彭荆风的“恋歌”时期。他用笔写下了自己深入边防哨所,走进边疆少数民族生活的感受,深情地表达了他对云南边疆的热爱,对边防战士的讴歌,对边疆少数民族人民翻天覆地变化的欣喜。他发表并结集出版了三本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边寨亲人》和《佧佤部落的火把》。还有一批散文、报告文学、话剧剧本、电影文学剧本,以及影评、书评,他的成名作也是这一时期完成的。他和一批年轻的部队作家共同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云南军旅作家群”,也有人称他们为“新边塞派”。他们的作品不仅以美丽神奇的云南边地风情、民族风光吸引了广大读者,更重要的是他们以文学创作参与了新时代到来后,民族国家观念意识的建构。正当他激情满怀地拥抱生活,创作作品时,突如其来的“反右”运动使彭荆风堕入深渊。之后在长达22年的漫长岁月里,彭荆风不断地在各种“运动”中挣扎,但他的文学之梦从未停止,在监狱里他也还在偷偷写作。

20世纪70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新时期文艺春天到来,直到80年代前后,彭荆风迎来了文学创作的第二个时期,这是他的“归来”时期。他从煤井深处走出来,他从监狱里走出来,他从流放他的地方归来。他来不及聆听欢呼的掌声,也未顾及迎接他的鲜花,尽管他已年过半百,仍然不顾饱受催残的病体,一头扎进文学创作的海洋里,尽情地游向理想的彼岸。彭荆风继续书写云南边疆少数民族走向新生的艰难与喜悦,如修改出版长篇小说《鹿衔草》;还写下了一批中短篇小说以及和长篇小说《绿月亮》、《断肠草》,反思刚刚过去的“文革”的荒谬,以及对当下生活造成的灾难;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云南边疆发生了自卫反击战,彭荆风曾两次深入前线,亲历了炮火的洗礼,他以此为题材,写下了一批作品,小说《爱与恨的边界》《云里雾里》《红指甲的女人》《红筒裙》,报告文学《壮士横戈》等等。

90年代后,尽管他还有长篇小说《孤城日落》,以及《阴阳两隔》等优秀中短篇小说问世,但他以极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投入了长篇纪实文学,非虚构文学的写作。严肃认真的长篇纪实文学与非虚构文学的写作是非常辛苦的,他不顾年事已高,跋山涉水采访,沉于图书馆、档案馆挖矿,仔细辩析资料。他拒绝外界各种热闹和干扰,长久地静坐于书房,推出一部又一部宏篇巨制。他对滇西抗战的深入研究,其史料的信度和观点的卓见,远超一些这方面的专家,他的纪实文学是可以当作“信史”来读的。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解放大西南》、《旌旗万里——中国远征军在缅印》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每部都长达数十万言。一部作品他往往要花一二十年的功夫来构思、写作、修改,经常是几部作品交替进行。这些作品具有史诗性的品质,因此,这一时期可以称之为彭荆风的“史诗”时期。

临近九旬的文坛不老松彭荆风仍然不断地写作,去世前还修改完成了长篇小说《太阳升起》。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最牵挂的还是文学,还是云南边疆的少数民族。

 19496月,彭荆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入二野军政大学学习。8月,年仅20岁的彭荆风参加了解放大西南的战役,随军跨越江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步行三千公里,于19503月进驻昆明。从此,云南成为他生活和战斗的地方,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生活源泉。他随部队从昆明步行二千公里赴滇南参加剿匪战斗,也曾参加解放西盟佤族地区的战斗,随同解放军先遣连队首先进入西盟,他是中国作家中第一个走进佤族寨子的作家。后来又在冯牧的麾下千里走边疆,走进了部队战士的心灵与少数民族的生活,他的足迹遍及滇西滇南的山山水水。

彭荆风与云南边疆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云南,早已是他的第二故乡,他的人生经历与云南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化息息相关。尤其在文学领域,他以现实主义为特征的创作,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云南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度,他成为当之无愧的云南文学的领军人物。他不仅沉于自己的写作,还时时关心着云南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他坚守着自己的创作立场,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他不认可的文学现象,及时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他关心着云南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的成长,及时地给予帮助和支持,许多作家都能说出彭荆风对他们的帮助。对云南少数民族作家,他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每当出现一个新作家他都由衷地感到高兴。他长期担任《民族文学》杂志编委,是编委会里唯一的汉族编委。对云南文学界的几本刊物,在创办和发展的过程中他都毫无保留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彭荆风及其创作需要认真地研究,他正直、坦诚的品格,顽强的毅力,对文学事业的执着,对理想主义的坚守,呈现在他的人生经历中,也隐含在他的作品中。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一条潜在的精神力量,即人道主义的精神价值,对人性的丰富性,对人的平等与爱和美的追求,在他的作品中始终存在。人的平等在云南在那个时代,具体而言就是民族的平等。他的少数民族题材作品,对云南的少数民族始终抱以平等的态度,投以关爱的目光,从不猎奇,没有高高在上的大汉族中心主义。尤其在50年代,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生产、生活方式还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他在所谓的“蛮荒之地”“化外之民”那里发现边疆少数民族心灵深处的美,以兄弟般的感情去帮助他们走向新生活。对文学事业的组织工作,他也有丰富的经验。

这些都需要我们在研究中给予总结,应该有更多的研究者走进他的心灵世界和文学世界。但是,评论界对彭荆风的关注远远不够。从“知网”上我们可以下载数十篇关于彭荆风的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大多限于对单篇作品的评论和个人经历的描述,较少整体的研究,也没有出现研究的专著。这与彭荆风丰富的创作难以协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较为复杂,但不是研究对象的价值问题,而是云南评论界多年来复杂原因造成的痼疾,它在某种程度上显现出了云南文学界的现状。

我将从彭荆风的创作历程出发,对重点作品给予评析,对他在不同时期对文学的思考作出分析,并力图从中国当代文学的背景上作出评价,从整体上把握彭 荆风的文学创作,将他小说、散文、纪实文学和电影剧本的艺术贡献呈现于读者,将他对文学理论的思考与批评的特色呈现于读者,以期引起更多研究者和读者对彭荆风及其创作的理解。

 

                                          目录

绪论                    

 

第一章,少作:家学滋养与社会历练

一,少年成长背景

二,初涉文学创作

三,历史巨澜下的人生体验

 

第二章,从军:边地“恋歌”    

一,走进边寨与哨所

二,边地军民鱼水情

三,成长中的少数民族

四,民族记忆的重构

 

第三章,沉浮:暴风雨中的求索 

一,暴风雨中不懈的追求

二,支离破碎的文学梦

三,《鹿衔草》:“恋歌”时期的艺术结晶

 

第四章,归来:创作激情重新爆发 

一,快速行进在80年代

二,“归来”的歌

三,美好人性的眷恋

四,历史的反思

五,现实的忧患

 

第五章,军人:英雄岂止在战场     

一,来自前方的军人形象

二,异彩纷呈的战争景观

三,没有硝烟的战场

 

第六章,纪实一:英雄的颂歌       

一,以笔参战:战火纷飞中的英雄颂歌

二,全景扫描:描绘英雄主义精神气场

三,走进历史:为英雄人物立传

 

 

第七章,纪实二:“史诗”的品质   

一,全景式的重大历史事件

二,对英雄主义群体的礼赞

三,具有崇高感的精神品质

四,具有纵深感的历史叙事

五,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第八章,探索:文学观念的拓展  

一,最佳视角的选择

二,战争文学观的变化

三,小人物的心灵透视

四,民族记忆双向重构

五,新的审美新的人物

 

第九章,散文:自然的人生体味与抒写 

一,多种文体的探索

二,在场的自我抒写

三,饱含深情的人物塑造

四,爱心融汇的边地风情

五,随兴抒写的智性感悟

六,朴素与巧思

 

第十章,电影:剧作家的艰难选择 

一,推动民族国家认同

二,全新的银幕形象

三,新颖的审美艺术

四,探索边地战争电影

 

第十一章,评论:理论坚守与直言不讳  

一,始终如一的创作方法

二,创作之余的理论思考

三,直言不讳的文学批评

 

附录一,彭荆风主要作品集

 

后记

 

 

《从“恋歌”到“史诗”——彭荆风创作论》绪论

《从“恋歌”到“史诗”——彭荆风创作论》绪论
请扫描关注我的公众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