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音乐评论咨询
标签:
音乐评论民族音乐音乐形象文字表达 |
分类: 文化评说 |
博主按: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傅海燕女士对我进行了一次电话采访,谈的是关于云南音乐评论的问题,我这是“门外乐谈”。
答音乐评论咨询
宋家宏
一,云南的音乐评论近年的状况如何?有何依据?
对音乐艺术,我可以说是个外行,但因为参与云南艺术评论的工作,对音乐评论的状况有所了解。说实在话,云南音乐评论近年的状况并不太好。我们很难读到音乐评论方面的文章,我不知道云南的音乐界是否有自己专业的音乐评论平台,比如音乐评论的报刊版面、专栏等。《边疆文学·文艺评论》是云南文艺界的一份专业评论刊物,每期都要发表一些云南艺术各门类的评论文章,但音乐评论却非常弱,在上面几乎见不到云南音乐评论的文章,不是不发这方面的文章,主要还是组不到适合这个刊物发表的稿子。
我认为云南音乐评论最大的困境是音乐评论人才的匮乏,如果有这方面的人才,也没有被发现,或者说没有表现出来。刊物组不到音乐评论的文章,正是人才匮乏的表现。我们不知道怎样去组稿?向哪些人可以组到适合刊物发表的稿子。曾经有过这方面的组稿意向,最后落空了。当然,作为省评论家协会,以及相关的组织机构,在发现人才方面的组织工作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音乐评论相对于其他门类艺术的评论要难一些,对人才的要求有其特殊性。比如,从事文学评论的人往往可以从事戏剧、电影、书法等门类艺术的评论,但如果他没有音乐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训练,不具备必要的音乐素养,很难进入音乐评论。而音乐界的人才,往往热衷于音乐创作,很少有人对音乐评论有热情,而且,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存在一些缺憾。音乐评论是用文字表达对音乐形象的鉴赏、理解,对文字表达能力有要求,主要是文字传达出的文学形象性能力,以及准确的判断能力,这也是需要训练、领悟的。正如音乐形象的塑造要有基本功、才华,文字形象的完成、判断也需要基本功、才华。
云南音乐界在音乐创作方面很有成就,无论是民族音乐还是流行音乐方面,都有优势。民族音乐的成就有目共睹,成就喜人;一些民间的年轻人,创作了很有影响的流行音乐,但是他们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评论。我认为音乐创作的活跃、取得的成就,使音乐评论有了自己的依托,这正是云南音乐评论潜在的优势。组织好了,云南音乐评论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也是可以出现自己特色的。
但是,由于组织工作做得不够好,音乐评论人才缺乏,造成了云南音乐评论的短板,使得云南音乐评论没有自己的声音,没有形成影响力,当然也就没有成为推动云南音乐创作的重要力量。
评论和创作是文艺的两翼,云南的音乐创作主要是依托民族音乐而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就,也有一些民间的音乐人才创作了流行音乐。我认为这就是我们的最重要的本土资源,音乐评论不能忽视这个基本的创作状态。云南的音乐评论应该从评论云南的音乐作品切入,使创作与评论相生相伴,才有可能得到认同,音乐评论成为云南音乐界的重要力量,形成自己的影响力,才能成为推动云南音乐繁荣的力量。
我阅读过一点云南音乐界人士,主要是学院里和研究机构里的人士写的音乐方面的文章,发现他们所写主要是从民族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等方面去“研究”云南的音乐,分析云南音乐与云南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这样的文章当然有它存在的价值,并且,这样的课题也更容易申报成功。但是,这是“研究”,不是“批评”,这样的研究对云南大众的影响几乎为零,甚至对音乐创作界的影响也很小。
如果从“走入大众视野”这个角度谈,云南音乐界应该有一些富有音乐素养的专门人才,对云南的音乐进行审美的批评,也就是音乐审美的评论,以浅近的语言,面对大众音乐欣赏者说话,解读云南音乐创作的名篇佳作,推广云南音乐创作的成果,走入大众的视野,提高大众对云南音乐的审美能力。民族文化只是这类文章的自然背景,前景的内容是音乐的鉴赏、音乐的审美。观众、听众确实从你的文章里得到启发,你的文章引领他进入了云南音乐作品的艺术之境,才能够走入大众的视野。
发现、培养音乐评论人才,组织好音乐评论队伍,是云南音乐评论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得并不好。在发现人才过程中,利用好现有音乐评论平台,创造新的平台,如网络音乐评论平台,是发展云南音乐评论的保证。开展一些音乐评论的活动,是发现人才,出成果的必要措施。总之,有许多工作可以做,但是目前没有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就我所参与的云南文艺评论界来说,音乐评论似乎可有可无,没有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
这种现状应该改变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