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宋家宏
宋家宏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33,163
  • 关注人气:1,1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傻瓜获奖

(2015-01-11 22:38:23)
标签:

傻瓜

教学

奖励

分类: 生存与行走

博主按:岁末,经过填表、写材料、申报,并经过答辩,获得了一个教学奖。此奖让我颇有些感慨。

傻瓜获奖

 

傻瓜获奖
       如今在高校里,谁太认真地教书,太认真地把学生当回事,聪明人背后议论起他来,会说:“他傻!”聪明人干什么去了呢?争取各种科研项目去了,完成各种科研成果去了,买版面发了文章也是成果。据说,版面费还可以和组稿人讲价还价。买了版面发了文章,就与学校所有的利益挂钩了,职称、奖励、院系的总结……,有名有利的事,聪明一点的人都会去做。因此,中国已经成为论文、专著生产的大国,形成了购销两旺的产业链。教书,那是个良心活,无论你投入多大的精力未必就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它的影响是潜在的,需要岁月来积淀。在今天高校的评价体系中,教好书,没有意义。因此,只有傻瓜才会认真、严肃地对待教学,对待学生。这是中国高校在当今的一个普遍现象,已经引起许多有识之士长时间的激烈抨击,然而,至今也没有见到改变的影子。但是,在今天的高校里,还是有一批认真教书的“傻瓜”,我的周围就有,我也应该算一个。当然,我也目睹了不少聪明人的作为。

        对我这个傻瓜稍许有一点安慰的是,2014年末我获得了“云南大学第十六届教学成果奖”,等级是二等,个人奖只有三位,我是其中之一,其他是集体奖,均为高大上。我只愿在很小的范围,很低端的问题上,即我所从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如何让学生更有内在的收获,如何让学生也取得可以鼓励他们的明显成绩,如何运用新媒体扩大教学空间,如何让学生参与到中国当代文学的进程中去,如何改变教材与当前文学相距一二十年的现状等等方面做一些探索。

       然而,每一个具体的措施都饱含辛酸。它与当前的教学规程、财务制度、学生状态、课时限制、评价体制等等,存在着难以言说的冲突。我这个傻瓜一直孤独地坚持着自己的理念,在自己有限的范围内多少有些悲壮地走自己的路,甚至不管学校的评价体制。之前,我内心的安慰是:还是有不少同学欢迎我的课及做法。现在,这个奖也算是一个安慰。
      傻瓜获奖
       搞文学评论,我曾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著作类二等奖”, “云南省文学艺术‘四个一批’云南文学艺术贡献奖”,“云南省文学艺术奖励基金会理论批评”一等奖等等奖项;在出版社做编辑时曾获过“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还有云南省的图书一、二、三等奖;当大学教师时间最长,获奖却最少,1996年曾获“云南省高校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一等奖,那时我还是个青年教师;在我已经走进老教师的行列时,才获得云大的教学方面的一个奖,——我已经尽力!我很在意这个奖,也许,只有“傻瓜”才会在意这个奖。

 

附:申报材料一份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探索

宋家宏

 

            一、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特征与教学缺憾的思考。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开放性。它始终与社会生活实践保持同步探索的性质,它的时间也无“下限”的限制,它还处于不断出现新的作家、新的作品和新的文学现象的状态之中,这与其它几门文学课有根本不同。这个从时间上看的特点,使得这门学科始终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是多门文学课中最有活力的一门课。

        但是,长期以来这门课程的教学却处于教得很“死”的状态。教学与当下的创作界处于隔绝状态,仅依靠教材和文献进行单一的课堂教学,它与当前创作往往有一二十年的时间差;学生与新的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没有交流;学生对当前文学创作不了解也就不可能对这一学科有较为深度的理解。这对人才培养,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和动手能力非常不利。

       我与这门课程发生关系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2006年调到云南大学以后,也一直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学,除了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本科基础课外,还在本科开设了选修课“张爱玲研究”,为研究生开设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简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选读”,始终致力于改变这种教学与当前创作处于隔绝状态的努力之中。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自己积极投身当前文学创作与研究的现场,争取在文学评论界有影响;二是推动学生进入当前文学创作与批评现场,并引入作家进入教学过程;三是近年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构建教学与当前文学创作与研究交流的新天地。

        总之,就是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推动学生参与现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更加主动地读书、思考与写作,强化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成为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

 

          二、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照当前创作与批评,引导学生进入当前的文学批评。由于当前的创作不可能进入教材,教材与当前的创作存在时间差这一客观存在有其必然性,在讲授中就要注意教材内容与当前创作状态相互比较与映照,使教学内容更具深度和广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的作业、论文写作中强化对当前创作的批评与研究,这是更为有效的手段。我曾把云南著名诗人于坚、雷平阳等人的作品评论设计为作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课题申报中也引导学生写当前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引导学生以云南著名作家、诗人为研究对象,这些作家作品研究的深广度与经典作家作品不能相比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却提高了学生论文的原创性,基本杜绝防不胜防的“抄袭、重复现象”,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与当前文学创作的作家直接交流,对作家采访、面谈,也拓展了现当代文学的研究领域。这些年来,共有12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写的是当前的云南作家作品研究,有10研究生的硕士论文进入当前云南文学的研究,其中七位已经通过硕士论文答辩。

       (二)、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直接参与当前文学活动。主动参与学生的文学社团“银杏文学社”的活动,为他们举办文学创作讲座,指导他们的文学活动,如去年的“海棠诗赛”,推荐学生的作品给报刊编辑,一些学生得以和云南的作家、编辑见面,一些学生的作品得以修改发表,并获奖。

      (三)、引入作家、评论家进入云大,为学生举办讲座,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当前的创作、评论动态,参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过程,指导学生文学创作、论文写作,繁荣校园文学,提高学生创作和研究水平,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学习兴趣。这几年来先后引进了于坚、张庆国、韩旭、包倬、陈鹏等作家、诗人到云大指导学生的创作。同时带学生参加了十余次云南的文学研讨等活动。

      (四)、针对云大地处边疆、与主流文学创作交流困难的现实,充分利用新的网络传播形式,打破时空壁垒,为教学拓展出新的天地。自2007年下学期以来,主持了“云大评刊”论坛,为这一论坛创建了网络交流平台“云大评刊”博客,对当前文学刊物、作家作品进行及时评论,共开展了27次活动,这一交流平台被相关网络、报刊转载、报导后,产生了很大影响。

      开设了个人实名教学博客,上我博客的主要是校内外的学生,以及文学爱好者和同仁,所发表的博客文章主要也是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评论。这样,扩展了教学空间,引导学生了解网络及网络文学,加强与校园外文学界的联系。

 

       三、取得的主要成果

       高校人才培养的成果很多是隐性的,如学生对这个学科的兴趣、学生对你所教课程的欢迎、学生素质的提高、学生对任课老师的尊重等等,这是无法量化表明的,但任何考评都只能选择显性的能“量化”的成果,我这里简单地说几点。

      (一)、近年来我个人的成果

       从督导专家听课评分和学生评分的结果看,我所教学的课程是受学生欢迎的。专家评分每次都在90分以上,学生曾给过98分的高分(当然,这不能太当真)。开设的选修课“张爱玲研究”每次都有学生来找我反映:“上去晚了,满了,选不上了”,要求增加名额,对此我无能为力。

       作为一个高校文学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文学视野和社会影响力是上述措施得以实施的根本保证,这些年来我始终置身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前沿,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担任了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并任中国作协“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委,多次受邀出席全国文学创作与学术研讨会。

        发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论文百余篇,近百万字,自2006年以来,出版了《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发行二万册,并已脱销,正在做修订版,成为这个领域研究综述绕不开的专家。近年发表论文36篇,出版《审美与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丛谈》、《阐释与建构——云南当代文学专论》、《城南旧事·评注》。

      曾获“全省高校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一等奖、“第四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奖励基金会理论批评一等奖”、“第三届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著作类二等奖”等奖项,取得“云南省文学艺术‘四个一批’云南文学艺术贡献奖”。

      (二)、本科生在论文发表和课题申请方面获得突破。

        由于引导学生进入当前的现当代文学评论,他们的毕业论文具有了鲜明的原创性和创新点,所写论文与现当代文学创作界密切相关,素质较好的学生接受指导后写出了达到发表水平的论文。我所指导的本科生至今已有12位学生的毕业论文与云南地方文学、网络文学研究有关,其中四位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已经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他们是杨国禹(论文发表于《云南文史研究》)、陶仙(论文发表于《金沙江文艺》)、赵禹(论文发表于《昭通师专学报》)、马丽亚(论文发表于《昭通师专学报》)。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他们所发表的论文不是通过交版面费买版面而发表的,相反,刊物还给了他们稿费。这对本科生论文来说很难想象,得到稿费时他们自己也很吃惊。

       我所指导的08级本科生的“试论网络文学对当代在校大学生的影响”课题获得“云南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立项,(项目编号:101076325)。课题组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写出了调研报告,通过答辩,顺利结题。由于网络文学是现当代文学的一个新起的重要现象,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个《调研报告》的结论很新鲜,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大学生与网络文学的关系。经过压缩、修改后,文章已经公开发表。

      (三)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获得显著成绩。

        我担任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在论文写作上也在引导他们进入当前的现当代文学评论,进入云南区域文学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自2006年开始指导研究生以来,共带了22位学生(含在读7位),共有8位硕士研究生在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了30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16篇。同样,这些文章没有通过买版面费发表,还获得了刊物的稿费。这些文章有的弥补了研究的弱项,有的提出了新的观点。如吴奇玉对“云南城市文学”的研究,金颖对“云南军事文学”的研究,赵靖宏对“网络文学”的研究,姜永玲对“战国策派文学”的研究。战国策派中的林同济曾在抗战期间有四年担任过云南大学文法学院的院长,我们对他却不甚了然,前段时间校史办的老师还通过我电话找到姜永玲,索要她的论文,因为这是云南唯一的一篇研究到林同济文学创作的论文。

       由于研究生们科研成绩突出,他们在校内即获得各种奖励,获得各种奖学金,其中有两位(徐霞、韩艳娇)获得了国家级的奖学金。有一人(陈林)考上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博士。

      (四)、网络交流平台“云大评刊”发生广泛影响

       我主持的“云大评刊”论坛是以研究生为主,本科生为辅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刊物、作家作品评论的学术园地,以座谈讨论、撰写短文为主要方式,之后发表在网络交流平台“云大评刊”博客上。至今已进行了27期,正在进行第28期。它所评论的都是最新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逐渐在现当代文学界产生了影响。从第九期开始,“左岸文化网”转载了“云大评刊”博客网文,并把它置于“北大评刊”之侧,“北大评刊”的一位同仁撰写了一篇文章《北大评刊PK云大评刊》,称我们为“南北兄弟”,说:“北大评刊有了一个竞争对手”。无论从哪方面看,我们其实无法与北大评刊“竞争”,但得此评价,感到不胜荣幸!

       许多网站和纸媒都转载、摘发过“云大评刊”的博客网文,一些被评论到的作家把“云大评刊”评论到他的部分转发到自己的博客上,一些文学期刊定期给我们寄来刊物,云南的《春城晚报》两次整版编发我们的网文,一次对“云大评刊”做专题采访,用两个版面发表了采访文章。影响最大的是第二十四期《穿越小说及其社会文化心理》,据统计全国有一百多家网站、博客、纸媒转载了这篇座谈讨论,《北京日报》作了摘要,远在新疆的《克拉马依报》也用一个整版做了摘要,《重庆评论》全文发表了这篇博客文章;在“左岸文化网”上更是点击无数,有许多回贴。有四篇网文在博客上发表后,又在刊物上发表。

        我个人开设的文学交流博客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上这个博客的主要是学生,还有对现当代文学有兴趣的人们。至今点击已经超过32万,有多篇文章被推到新浪首页,或者新浪博客首页。我以“云大评刊”的方式所做的调研《中文系人如何对待经典?》在博客上发表后,被推到新浪首页,一天之内点击6000多,后来又在《边疆文学·文艺评论》发表。

 

       我所做的这些教学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面临许多困难,比如课时不足,经费报销困难,时间与精力不够,学生程度与投入不理想,两个校区教学隔绝,相关领导和部门与其他学校相比重视不够等等,但我一直在努力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