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评说 |
博主按:受省委宣传部委托,近日对昆明地区的几家报纸作了一次调研,本调研报告将发在省委宣传部的《阅评简报》上,以“专报”的方式发表。
关于昆明地区五家报纸副刊的调查报告
副刊是我国报纸的传统特色,它使报纸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新闻纸。副刊好像一个家庭的“书房”。对文化人来说,书房最重要,没有书房的家,那怕它是豪宅,也可以看出主人的品位很低。云南的文化人,对云南报纸的关心,也主要集中在对副刊的关心。副刊是一份报纸的文化灵魂所在,一个地区报纸的“副刊”是否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当地文化环境、文化氛围是否健康向上,在云南建设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进程中,报纸副刊理当发挥积极的重要作用。
云南的报纸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报社内外,不同观念、不同定位、不同关注点也对报纸副刊的发展产生着影响,尤其是昆明地区的报纸副刊,都在探索自身如何发展的问题。去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有的报纸副刊已经几经改版。他们的变化,无论成败都引起了云南文化人的关注。昆明地区报纸副刊面临一些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推动报纸副刊的健康发展?成为我们关心的重要问题。
为此,省委宣传部文艺处阅评办组织了一次调研,选择《云南日报》、《春城晚报》、《都市时报》、《云南信息报》以及《生活新报》为对象,从副刊现状、人员构成、版面分析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现将调研分析简述于下,以期引起各方的关注。
一、副刊部现状
报纸的副刊部,曾经是报社的重要部门,我们所调研的几家报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人多的时候,独立的副刊部曾达十多个人。人多,意味着副刊的版面充足,栏目丰富,分工细化,采编深入。目前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除《云南日报》还有独立的副刊部外,其余几家都市类报纸的副刊部都已经消失了踪影,独立的副刊部已经被撤销。《生活新报》原负责副刊的采编人员均与其它部门合并,并且不再从事副刊内容的采编,也就是说副刊实际上被停了,副刊的内容已经从《生活新报》消失。春节之后,《生活新报》仅在“娱乐杂志”中办了五次“人文杂志”,全由一个人采编写,可以看出一个对文化有感情的报人在艰难的环境中苦苦挣扎的状态。《都市时报》的副刊也曾很红火,现在独立的副刊部也已不复存在,但在“文化娱乐体育中心”中保留了一个原副刊内容的文化编辑,采编都由大的记者部和编辑部完成,文化副刊内容采编人员的弱化不言而喻。《云南信息报》改版之后,由于大量使用的是“南都”的稿件,没有独立的副刊部,负责这方面内容的只有一个编辑,也没有专门的文化记者。《春城晚报》自去年以来,副刊部已经几经变化,2006年,副刊部被撤销,并入文化娱乐部,2007年3月,重新恢复副刊部,新的副刊部运作一年之后,2008年3月,副刊部再次被撤销,并入文化娱乐部。目前,《春城晚报》负责原副刊内容的编辑实际上仅一人。
从几家都市类报纸副刊部的现状可以看到,昆明地区的报纸副刊,近年来急剧萎缩,人员的减少,意味着版面减少、栏目减少,采编力量不足,因此,都市类型的报纸整体上的内在品质也同时处于下降的趋势。只有并非都市类型的《云南日报》始终坚持着自己副刊的品牌,部门的人员也在不断充实和调整。《云南信息报》改版之后,虽然没有设立独立的副刊部,但主要由“南都”提供的相关内容却给云南的读者带来了全新的感受,造成强大的冲击力。
纵观省外办得好的报纸,文化副刊都是重要内容,京、沪、穗、汉都如此,他们均有强大的副刊部,有知名文化记者、文化编辑,与娱乐记者、娱乐编辑各司其职,互不相干。目前昆明都市类报纸的文化副刊大多与娱乐类合为一体,是造成报纸精神文化品质下降的重要原因,文化副刊的内容被挤到可有可无的地位,常被娱乐内容冲版,采编人员不专业,常闹笑话,对此稍具文化品位的读者也很有意见。云南大学参加“云大评刊”的研究生在一次评云南报纸副刊的论坛上说:“云南的报纸纷纷把文化副刊变成了涵盖饮食、保健、时尚、家庭、私密、情感、影星、球星的大杂烩,变成了快餐文化。过去副刊一直是文人抒怀、遣兴,笔墨寄情的重要园地,许多名家都在副刊上留下精彩的笔墨。现在许多副刊刊载的却是些鸡零狗碎的小情调,小情感,小感觉,向着无病呻吟、娱乐八卦而去,影星歌影们在那些版面上骚首弄姿充作‘文化’,她们怀孕离婚打喷嚏犯脚气的事要跳入你的眼球,强迫你关心。这是文化‘荒漠化’的表现。”驱使文化副刊娱乐化、低俗化的人以为这样的报纸“才有读者”,其实,根据我们的调查,对这样的报纸,作为青年的大学生们基本不看,他们说,这些娱乐性内容各家报纸也是从网上下载的,他们更乐于上网流览,网上更加快捷、省钱、丰富多彩。中老年人对这类娱乐文化也不喜欢,读者从何增加呢?《云南日报》的资深文化编辑杨燕,对如何办好报纸副刊有深入的思考,在这次采访中,她说到:“目前一些报纸上的娱乐新闻,主要来自网络,这些内容并没有扩大报纸的读者群,但却挤走了最忠诚的读者群。”
认清文化副刊内容与娱乐时尚内容的本质区别,加强文化副刊内容的含量,是提高报纸的精神文化内涵,提高报纸文化品质的必须。
这次调研,对报纸副刊的采编人员构成情况,我们采用了表格调查的方式,在调查表格中,不仅设计了学历、职称等一般情况,还设计了专业学历背景、从业(文化副刊)时间、到本报时间、个人创作情况等内容,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几家报纸采编人员的基本情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云南日报》副刊部的采编人员实力最强,共有八位文化副刊的编辑、记者,采编人员最为稳定,有五位已经从事文化副刊编辑工作达十年以上,有七位在本报工作时间达十年以上。这当然与《云南日报》作为党报的体制有关,更与《云南日报》重视文化副刊,副刊稳定有密切关系。由于采编人员长期稳定,他们对云南文化界的知情度就高。云南大学的两位研究生为做“云大评刊”,曾经采访过《云南日报》“花潮”的编辑王宁,采访回来说:“‘花潮’那位编辑,对云南文艺界可以说是了如指掌。难怪‘花潮’在云南报纸副刊中成为最具文化品位的栏目之一。”知情度高,采编云南文化界的事与人时就会把握好分寸,才会有准确性,报纸的公信力才能逐渐地建立。《云南日报》文化记者采写的文稿,在云南文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公信力。因此,云南的一些文化事件,当事人都会首先邀请《云南日报》的文化记者参加,他们也与云南的文化人建立了良好的友情关系。《云南日报》的采编人员,有几位已经出版过自己的作品集,或散文,或短评,成为云南文化界的一员,他们在与文化界的交流中,有了更大的对话空间。
相比之下,《生活新报》的采编人员极不稳定,副刊停刊后,实际上已经没有专职的文化编辑在岗,记者也不是专职的,是在采写时政新闻时捎带采写一点文化新闻。《生活新报》的文化采编人员流动性大,不是现在才开始的,长期以来这家报纸都存在这个问题,云南几家报纸的一些文化编辑或者记者,都曾在《生活新报》工作过,那里成为他们的一个驿站。《生活新报》自己的文化编辑、记者,总是以新面孔出现在云南文化界人士的面前,出现在文化活动的场合,很难让人对他们产生信任感。由于他们对云南文化界的知情度很低,完全把握不住分寸感,又是新手,专业能力差,加之有的人敬业精神也不够,采访、写作时过于随意,发表出来的东西往往似是而非,把别人的意思也搞错了。相关的话题他们找不到合适的人去采访,找错人的事也时有发生,结果发表出来让人啼笑皆非。负责这方面工作的曾园主任却是一个对报纸副刊有深度理解的报人,也是一个有办报理想的人,但由于报纸内部对副刊理解的分歧,难以实现他的想法。
《都市时报》目前仅有一名文化编辑在岗,从业时间不算长,虽然自己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一定的成绩,对云南文化界有一定的知情度,但联系面不如《云南日报》的采编人员广泛。
《云南信息报》仅有一位文化副刊内容的编辑,目前他们的文化副刊内容主要来自“南都”的资源,云南本土的文化资源进入还很少,这些内容、版式令昆明读者耳目一新,也给昆明的几家报纸造成强大的冲击力,同时他们也开始了对本土文化资源运作的探索。如果《云南信息报》文化内容进一步本土化,目前的采编人员无论从数量还是知情度来说显然是不够的。
在我们进行调研时,《春城晚报》正处于改版期间,副刊部再度被撤销,并入文化生活娱乐部,原副刊部仅留下一人。版面有所增加,但怎样办好《春城晚报》的文化副刊的版面,哪些采编人员是办好这张报纸文化副刊的最合适人选,他们也还处于一个探索、寻找的阶段。《春城晚报》在云南是资深媒体,他的副刊有悠久的历史,云南的文化人对它怀有深情,不少人是从《晚报》的副刊开始走向成功的,因此,《晚报》副刊的每一次变化,都吸引着云南许多文化人的目光,办好办坏也会受到更多的评说。这个问题反过来看,说明《春城晚报》办文化副刊的人拥有更深厚的云南文化人脉资源,在推动云南文化强省建设的过程中,应当而且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建立一支稳定而高素质的采编队伍,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化名编辑、名记者,是办好文化副刊的必要保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