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熊清华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2007-11-06 21:55:08)
标签:

文学/原创

散文集

《至爱极边》

评论

分类: 文学评论
                     奔涌的真情  睿智的沉思

                            ——我读《至爱极边》

                                    宋家宏

 

    熊清华先生的系列散文集《至爱极边》真好,出乎意料的好。这是作者用心体验出来的文字,是一本读时让人浮想联翩,读完有启示的书。

    说出乎意料,是因为我的阅读预期里已有偏见。读过一些党政官员写的文学作品,常常读到的是公文,难见文学,文字生涩,少有感性色彩。它们或者空话连篇,装腔作势,或者卸任后还沉醉于自己的英雄时代,始终没有平民意识。多读几篇后,竟让我产生了偏见,觉得这类作品不会有什么意义。

    读《至爱极边》证明,我的预期是偏见,这种偏见需要纠正。作者是主政一方的官员,开始时我以一种随便翻翻的心情翻开《至爱极边》的首篇《古道悠思》,读了几页,我开始感到振奋,这不是预期中的文字,这是一个文化人与历史的对话,它饱含深情,充满了睿智。之后的阅读,我是在愉悦的状态中完成的,作者才思敏捷,积淀深厚,视野宏阔而又感觉敏锐、细腻。作者的文化积累和“主政”的身份,给他带来了宏阔的视野,不局限于一人一事一物,纵横捭阖,气势磅礴。试看《松山何以巍巍》的开篇:“世界的东方,有一座举世瞩目的喜马拉雅山。与喜马拉雅山体相连的伯舒拉岭浩浩荡荡、气势磅礴由西朝东蜿蜒奔向云岭高原后,一条巨龙昂首摇摆,忽然调头南下,俯冲中南半岛,形成长达六百余公里的高黎贡山。此间有一座看似与其他高山并无多大差别的山体,在六十多年前的战争年代里又被人们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座方圆不过几十平方公里的山体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享誉中外的松山。”这是鸟瞰世界的胸襟,从巨大的远景层层推进到了松山,巍巍的松山只是一个特写了。只有松山才衬得住这一宏阔的扫描,因为它曾经震惊世界!

    若不分场域,一味地大气磅礴,必然空疏乏味。《至爱极边》中却又时时闪现作者细腻入微的艺术感觉,“走进腾冲的时候,腾冲冬日的阳光像祖先宽大温暖的手,正漫不经心地抚摸着这块大地,只有腾冲才拥有这样的冬天;只有腾冲,才会给我这样的感觉,那个冬天对我来说,似乎都浸泡在一种意味深长的日子里。”诗一样的语言,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文学,尤其是散文,当着重在抒写感觉上用力,对感觉的精细把握,以准确生动的文字表达出来,才能引领读者感同身受。“腾冲冬日的阳光像祖先宽大温暖的手”,把腾冲这座具有深厚历史韵味的边城多么生动地传达给了读者!

    好的散文是作者真情的自然流露,无需雕琢,不刻意寻求技巧。作者在文中曾说到他写下这些文字,是因为“有时的确是在想说的心里话很多很多,不说则难受至极,于是很快写下了《古道悠思》、《至爱极边》等文字篇什。”不拉开架式“创作”,是内心涌动的情绪难以抑制而化为文字,因此,这一组散文表达的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深情,无论诉说历史,还是描绘当下,都饱含着作者对抒写对象的深情,——他爱他脚下的土地。看这些深情的文字,他说腾冲:“在我眼里,时间与空间,在这里交叠出那么多丰富的景致;实证与追怀,在这里融糅出这一块厚重的土地。更为欣慰的是,今天这块美丽的土地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我敢说它的未来一定会更加楚楚动人。”作者不是诗人,却有诗情诗意。这都源于爱,且是基于对他所写对象深厚的了解,无论历史还是今天。这得力于他的“主政”,一个有理想的人要“造福一方”,深入的了解过程让他对这“一方”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了解与思考中伴随着“感悟”,却是一个中国文人的特征。千年古道给予他的是悠悠情思,集中为一个“思”;边地腾冲他体会到的是阳光的温暖,体现为一个“情”;巍巍松山是悲壮之后的宁静,让人永恒地感叹和暇思;在施甸,他品味出了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味道”。有感悟,才有美文。因此评论家王干先生说,《至爱极边》不仅是一个地方的风物和文化,它“首先是一本美文著作,是一本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著作。”此话极佳。

    然而,作者却总在怀疑他写下的这些文字是不是散文,他说:“我喜欢散文,但不会写散文。有不少朋友说本书这些文章就是散文,到底是不是我也说不清。如果硬要说是会写一点的话,我想那也只是说了想说的一些话,表达了想要表达的一些真情。”作者也许不知,这正是进入了散文写作的最佳状态。散文最可贵的就是真性情,无做作,是“言志”,它所需要的是作者的“内功”,技术技巧倒在其次。散文是大可以“自由”、“随意”的,本也无需操作性的“技术”。技术技巧更多地属于小说、戏剧。散文似乎门槛很低,识字者皆可为,它却易写难工,高下尽在“内功”的修炼,文化积累、视野胸襟、体验感悟、自由意识、必要的文字能力等,在此基础上率性而为,常成佳作。

    《至爱极边》启发我再次思考“散文”的本质意义。作家贾平凹和评论家谢有顺都曾否定过专攻散文的“散文家”,在他们看来,那些被称为专业的散文家的人,很难写好散文。文学史也证明了这一事实,最优秀的散文往往不是出于专门的散文家之手。他们或者是小说家、诗人、戏剧家、学者,或者干脆就是文学圈外各行各业的人。贾平凹在一篇题为《弘扬“大散文”》的文章中说:“古代的很多散文家,本身就是大政治家,大思想家、大军事家、大医学生物学家,其作品至今仍然影响很大。清代一些改革家的文字,读来令人感动不已,这些人身上有一种大气,男性的大气!”他在这篇文章中呼吁“哲学家、企业家、科技界、体育界、各行各业、当官的、为民的”都拿起笔来写散文,改变中国当代散文队伍过于单一整齐的状况。

   “一种大气,男性的大气!”置于《至爱极边》,也无不可。这本书又一次证明了贾平凹、谢有顺对散文理解的不凡,他们毕竟是创作与评论的精锐之才,对散文有超越于常人的理解。

    我以一个曾经的图书编辑的眼光和阅读的实际效果来看,这本书的不足在于装帧设计方面的缺憾,图片过多,做得过大,过于抢眼,挤压了文字,因此常常转移了读者对文字的注意力,造成阅读障碍。“读图时代”,一本书有些图片是必然的,然而应该有度,这个“度”就是让它处于配合、辅助地位,不能成为主导,不损伤对作者的文字阅读。特别是一些优秀的文字,本已拥有诱人的魅力,不能让图片成为阅读的障碍。也有多年编辑经验的评论家王干先生在本书的“序”中这样说:“书中有很多照片,照片是纪实,收在书中也是合适的,但我相信,如果去除了这些图片,仅剩下文字,《至爱极边》仍然是一本好书,仍然会有人读得津津有味”,他把话说得很机智。我想起了语言学家邢公畹的《红河之月》、作家马子华的《滇南散记》,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马帮旅行》,都是写云南的好书,均为小书,全无图片,却有永久的魅力。

    (此为今天上午在熊清华散文集《至爱极边》《语境保山》研讨会上的发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