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傍依着大西洋的海滨墓园,请注意,墓碑一律朝着麦加的方向.蔡天新摄,下同
近日,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空袭,造成数以百计的巴勒斯坦贫民丧生,引发了阿拉伯世界和人民的极大愤慨。博主曾到过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每一个邻国:
埃及,
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以及隔水相望的克里特岛,却未曾到过耶鲁撒冷.回忆2005年的一次北非旅行,博主曾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拜访了阿拉伯人的海滨墓园(白色的墓碑上只写着阿拉伯文)。那次博主还曾参加卡萨布兰卡的婚礼,临近新年,香港的新闻人物倪周大婚在即,而北非婚礼上新郎孤独的眼神历历在目。
卡萨布兰卡火车站
三个穿着时尚的少女(左边那个北非原住民摩尔人的后裔)
马拉喀什的夜市
哈桑二世清真寺
那年秋天,我在西班牙的马德里大学访问,遇到国内长假,也给自己也放了假。我先乘坐火车向西,到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那里紧临着太西洋。火车快到终点时,我闻到了鱼腥味,见到了古铜色肌肤的男子,样子和行为犹如今日曼联的当红球星C罗。
之后,我改乘巴士南下,回到西班牙的安达卢西亚。在一个叫塔里法的港口乘轮渡过了直布罗陀海峡,到达了摩洛哥的港市丹吉尔,踏上了非洲的土地。再次乘火车南下,在首都拉巴斯稍歇,会见了几位阿拉伯朋友。
下一站就是我向往的卡萨布兰卡,摩洛哥第一大城市和经济首都,奥斯卡电影《北非碟影》故事的发生地。在一处小旅店安顿好行李以后,我来到海滨。斜阳洒落在哈桑二世广场上,少量的鸽子、游客和本地的男女老幼欢聚在那里,那秀美挺拔的哈桑二世清真寺依水而建。果然是一座名寺,不逊于伊斯坦布尔的蓝色清真寺。
阿拉伯人的婚礼
依墙独坐的便是新郎
女宾们纵情狂欢
等我返回旅店,天色已完全暗下来,又一个非洲之夜降临了,等待我的是一个人对一座陌生城市的探究。我本想去探访那家叫卡萨布兰卡的酒吧,但被告之那是为拍电影的需要建起的,真实故事的发生地里克酒吧早已不复存在。幸运的是,我在卡萨惟一的夜晚,竟然遭遇到了两场奇妙的婚礼。无论我走进那一家,主人都会令服务员端出一碟碟小点心,还有各种美酒。
虽说五星酒店里的那场婚宴华贵得多,隔壁大厅里还有肚皮舞专场表演(比我在尼罗河船上看到的毫不逊色),但我还是把更多的时间留在另外一场婚礼上。九点以后,婚宴就变成了摇摆舞会,甚至那四位穿绛红色衣服的轿夫也没闲着,和轿子上的新娘一起手舞足蹈。周围穿锦缎的宾客欢声雷动,场面甚为动人,尤其是那些女宾们,而新郎在远处的单人沙发上默然独坐。
我后来问一位阿拉伯朋友,为何新郎独坐不动。他解释说,这是民俗,因为从今以后,新娘连同她的身子全归新郎了,所以婚礼上的欢庆他就不参与了,新娘和她的女伴们要纵情狂欢。
博主也跟着阿拉伯人耍了一回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