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1年前与谢晋父子的一次偶遇

(2008-10-18 18:01:52)
标签:

杂谈

   昨天子夜过后刚贴出一篇博文《与加拿大管弦乐团的一次合作》,讲到与《安魂曲》有关的一次朗诵和演出,就接连故去了两位知名人士,台湾富商王永庆和大陆电影导演谢晋,两位老人都是在旅途中在睡梦中安然离世。随即回想起1997年7月,香港回归的当月,我在去印度的旅途中,与谢晋谢衍(一个多月前先于父亲去世)父子在香港的一次偶遇。遗憾的是,翻阅抽屉,却没有找到当年我和谢导、王丹凤等人的合影。现以一篇旧文,纪念我们的浙江老乡谢晋导演:

 

    明天就要离开香港了,下午我去九龙的弥敦道商业区,采购了一些物品。尔后,我从尖沙嘴沿着海滨大道笔直向东,缓步走向红磡体育馆,风暴过后,维多利亚港显得格外宁静,间或可遇五颜六色的四方游客。途经新建的香港会展中心我稍作停留,一个月前,举世瞩目的政权交接仪式在这里举行。作曲家谭盾和大提琴家马友友联袂献演了一出押轴戏,为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增色不少。Yo Yo Ma的名字已为全世界音乐爱好者所熟知,这位巴黎出生的中国人在哈佛念书时开始崭露头角,如今他在美国的电视节目里频繁出现,我看过一场他和一群现代舞演员的即兴合作,中间穿插几段个人的内心独白,自始至终他都显得游刃有余。马友友最近录制的作品是《阿巴拉契亚圆舞曲》,如果说中国人有谁能在自己的领域里称雄世界,那可能首推他了。

   在香港采访马氏的记者堆里有一位持有美国绿卡的中国诗人兼画家严力,他刚刚从纽约来到这里,担任一家中文杂志社的资深记者,一来想换个环境试试身手,二来离上海的妻儿近一些。严力自幼在北京长大,八十年代初去了美国,他一方面以卖画为生,另一方面坚持用中文写作,并在纽约创办了《一行》诗刊。我从一位移居香港的内地作家那里得知严力的行踪,便要来电话号码联系上了。我们约定今晚在香港艺术中心见面,一个冠名“国是浮生”的电影回顾展在那里揭幕,据说是为了纪念上海电影制片长成立四十周年。

   晚上,我提前来到位于湾仔的香港艺术中心,揭幕仪式设在以百货巨子林百欣命名的电影院的前厅,老远我就看见人高马大的谢晋导演站在大厅的中央,还有他从美国学成归来的长子谢衍兼作英文翻译,看来也是要子承父业了。此时厅堂里已有二十多位来宾,大多是本地的新闻记者和影业人员,我和谢大导演碰了个照面,他脱口对我说出一句令我惊讶的话,“怎么就这么几个老外! ”据我所知,中国知识分子、艺术家内心对西方文化艺术有着普遍的推崇心理,但像谢导那样坦率说出口的极为少见,由此可见他的坦荡心胸。

   当谢导得知我在杭州的大学里教书,便又加了一句,“路甬祥(原浙大校长)刚刚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院长。”看来谢导非常关心时局,这也是他的艺术生命能够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他最近完成的作品是《鸦片战争》。这时人群中出现了一位熟悉的面孔——王丹凤,这位昔日光彩照人的女明星,如今成了九龙一家饭店的老板娘,看得出来,她对此类聚会仍乐此不疲。“你瞧,七十多岁的老太婆了,还当众拿出镜子来。”谢导凑在我的耳朵上说,他并没有立刻向他的老朋友走去。也就在那一刻,严力在我的肩膀上轻拍了一下。

             (选自拙作《数字和玫瑰》,三联书店,2003年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