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诺贝尔奖的好处和危害(图)

(2008-03-31 07:19:41)
标签:

文化

     诺贝尔奖的好处和危害(图)                  《曙光集》首发式,北京。

 

    自从“杨翁恋”发生以后,杨振宁这个名字的暴光率迅速上扬,应该说是所有在世中国科学家中最知名的,其在百度上的条目高达270万,正好是与他一起合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的五倍,以至于三联书店也适时推出由夫人翁帆编译的杨振宁文集《曙光集》。承蒙该书责任编辑徐国强先生和张琳女士惠寄,我于近日得以欣赏这本厚重的书籍。

    翻开此书的一篇文章《父亲和我》,我便了解到杨先生的名字来历,“振”是杨家的辈名,宁并非南京,而是怀宁。虽然杨先生是在合肥出生的,但他父亲杨武之先生那时正在安庆教中学,而安庆当时叫怀宁。杨振宁一岁时,父亲赴美留学,后来获得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担任厦门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数学精华。

诺贝尔奖的好处和危害(图)                                   数学家杨武之

 

   先生获得诺贝尔奖是在1957年,其时他拥有的护照还是国民党政府颁发的,但他却及时与中共统战部门沟通,并表达了邀请父亲到日内瓦团聚的愿望,结果获得成功。已经重病在身的杨武之老先生从上海出发,一路住院,经北京、莫斯科、布拉格,到达日内瓦。考虑到中国最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在那个年代都无法出国,杨武之先生是非常幸运的(须知1957年恰好兴起反右。)

诺贝尔奖的好处和危害(图)

                                    青年时代的杨武之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杨振宁先生书中所言,杨武之抵达日内瓦是在7月初,那时当年的诺贝尔奖尚未揭晓,他如何向中国政府提出这个要求呢?根据博主本人推断,杨振宁和李政道在1956年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以后,引发了学术界的地震,因为此前物理学家发现,无论“能量”还是“电荷”,都是守恒的。

        1957年年初,著名的物理学家吴健雄女士用实验证实了“宇称不守恒”是正确的。因此,那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非李政道和杨振宁莫属。无论杨振宁还是消息灵通的中国政府都知道了这一点,于是杨先生趁机提出了要见父亲的愿望。而在他正式获奖以后,杨武之先生和夫人又数度来日内瓦与儿子一家团聚,再以后,他们更是把见面地点就近转移到香港。

                             诺贝尔奖的好处和危害(图)

           1957年夏,杨振宁一家和杨武之在日内瓦。 

 

    杨振宁先生无疑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同时他也是个绝顶聪明的人,懂得如何利用诺贝尔奖的光环。这一点不仅表现在父子之情上,也可见于他暮年与翁小姐的姻缘。《曙光集》里的文章大多很实在,相比之下,我觉得他谈论过去的中国时见地更多,比如《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一文,读后颇有收益。遗憾的是,杨先生不是个思想家,这方面他不及爱因斯坦或庞加莱。

    以博主之见,杨振宁先生没有成为思想家恐怕与他很早(35岁,本来有更多时间)就得诺贝尔奖不无关系,同时也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诺贝尔奖得主都没有成为思想家。但这不等于说,凡是得过诺贝尔奖的人都不能成为一位思想家了。也不等于说,中国不需要思想家了。回顾人类文明史,科学家中有许多是伟大的思想家,尤其在古希腊,17世纪,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

    反而在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却鲜有大科学家兼大思想家,这难道说是诺贝尔奖带来的“危害”吗?它让我想起诺贝尔本人发明的炸药,既造福了人类,又给人类带来了危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