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问:独生子女为什么不想要弟弟妹妹

(2015-01-29 20:16:23)
标签:

杂谈

五问:独生子女为什么不想要弟弟妹妹

by 三川玲

这是童书妈妈的第225篇分享

在微信公众号 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也联系得到我

背景:据报道,武汉44岁的肖女士和丈夫努力一年之后,终于如愿怀上二胎,但是13岁的女儿百般不愿意,相继以“逃学”、“离家出走”、“跳楼”相威胁。在女儿尝试用刀片割手腕后,怀孕13周零5天的肖女士不得不含泪到医院终止了妊娠。

这是一个人间悲剧。也触动了很多父母开始认真思考,究竟如何营造家庭氛围,如何尊重每一位家庭成员,如何让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自由和尊严。

本文是中国新闻网对童书妈妈的采访。我并不热心于热点事件的评论,而更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去推动一些小小的改变。但是,这个问题是如此的特殊,而且时代特征非常明显,又是很多父母现在必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所以,我想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看能不能对家长有一些启发和帮助。

http://mmbiz.qpic.cn/mmbiz/5F0bd3z6E5rib61q2uDzUWcrI3TIK6m0MaTevrseuPG1aEtprRbNqsRWEzKJsYiaIcNQuRiaIFjqMHhPQgbP3EIpg/640?tp=webp

第一问:在这个事件中,女孩以极端行为威胁父母,拒绝要二胎,这一事件反应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

女孩以自杀拒绝弟弟妹妹的到来,本质上是害怕改变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害怕被分享独有之爱,独有之物,害怕被剥夺本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是人性中的重要一部分。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无论远古,还在现代,都是一样。

法国有一个著名的电影《小淘气尼古拉》。电影中,小尼古拉以为父母要生个小弟弟,父母只能宠爱一个孩子,如果有了弟弟就要把他抛弃他。于是,尼古拉纠集了一众小伙伴,用了送花、大扫除,甚至找坏人绑架弟弟种种荒谬的方法,想阻止弟弟出现在自己家里。

结果呢,父母生了小妹妹。尼古拉看到柔弱的妹妹,突然又了一种保护的欲望。从此,尼古拉也深深地爱上了自己“哥哥”的角色!

这种情感,普通而正常的。只不过这个女孩的反应过激罢了。但是,我们不能就此认为是这个家庭、这个孩子出现了问题,而应该把这个具体问题放在具体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环境中去看。

第二问:在4 2 1的倒金字塔家庭结构中,有网友表示一些独生子女在家庭中被宠为“小皇帝”“小公主”,父母对其更是百依百顺,使孩子逐步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据您所知,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目前在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哪些问题?

我认为把这些问题归咎于独生子女,对独生子女来说太委屈。

中国过去一直有多子多福的大家族传统,而近代由于特殊的政策,导致了家庭规模急剧缩小。所以,最近开始的放开二孩的政策,就导致了祈望多子女的父母,和习惯了小家庭的孩子之间所出现的矛盾。

长期以来的计划生育政策,生二胎对于整整一代人来说都是毫无可能,已经让我们整个社会都默认一个家庭只能有一个孩子,就像我们认为婚姻就是一夫一妻一样天经地义。对于一个在这样的默认规则下已经生活了13年女孩来说,没有弟弟妹妹就是天经地义的。

我想她的父母也曾经像我们所有的独生子女父母一样,为了让她接受独生子女的种种孤独,列举若干独生子女的好处,其中就包括独占所有的物质条件,和父母所有的爱。

她无法接受弟弟妹妹,就像我们现代女性无法接受丈夫再纳一门妾一样。

抛开这样的大背景,光指摘独生子女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是不恰当不合适的。事物都有其因果,没有一个群体是天生比另外一个群体自私的,独生子女的以自我为中心,也是独自相处自我发展出来的性格特点吧。而且,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所谓的缺点。

data:image/png;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IAAACQd1PeAAAAGXRFWHRTb2Z0d2FyZQBBZG9iZSBJbWFnZVJlYWR5ccllPAAAAyBpVFh0WE1MOmNvbS5hZG9iZS54bXAAAAAAADw/eHBhY2tldCBiZWdpbj0i77u/IiBpZD0iVzVNME1wQ2VoaUh6cmVTek5UY3prYzlkIj8%20IDx4OnhtcG1ldGEgeG1sbnM6eD0iYWRvYmU6bnM6bWV0YS8iIHg6eG1wdGs9IkFkb2JlIFhNUCBDb3JlIDUuMC1jMDYwIDYxLjEzNDc3NywgMjAxMC8wMi8xMi0xNzozMjowMCAgICAgICAgIj4gPHJkZjpSREYgeG1sbnM6cmRmPSJodHRwOi8vd3d3LnczLm9yZy8xOTk5LzAyLzIyLXJkZi1zeW50YXgtbnMjIj4gPHJkZjpEZXNjcmlwdGlvbiByZGY6YWJvdXQ9IiIgeG1sbnM6eG1wPSJodHRwOi8vbnMuYWRvYmUuY29tL3hhcC8xLjAvIiB4bWxuczp4bXBNTT0iaHR0cDovL25zLmFkb2JlLmNvbS94YXAvMS4wL21tLyIgeG1sbnM6c3RSZWY9Imh0dHA6Ly9ucy5hZG9iZS5jb20veGFwLzEuMC9zVHlwZS9SZXNvdXJjZVJlZiMiIHhtcDpDcmVhdG9yVG9vbD0iQWRvYmUgUGhvdG9zaG9wIENTNSBXaW5kb3dzIiB4bXBNTTpJbnN0YW5jZUlEPSJ4bXAuaWlkOkJDQzA1MTVGNkE2MjExRTRBRjEzODVCM0Q0NEVFMjFBIiB4bXBNTTpEb2N1bWVudElEPSJ4bXAuZGlkOkJDQzA1MTYwNkE2MjExRTRBRjEzODVCM0Q0NEVFMjFBIj4gPHhtcE1NOkRlcml2ZWRGcm9tIHN0UmVmOmluc3RhbmNlSUQ9InhtcC5paWQ6QkNDMDUxNUQ2QTYyMTFFNEFGMTM4NUIzRDQ0RUUyMUEiIHN0UmVmOmRvY3VtZW50SUQ9InhtcC5kaWQ6QkNDMDUxNUU2QTYyMTFFNEFGMTM4NUIzRDQ0RUUyMUEiLz4gPC9yZGY6RGVzY3JpcHRpb24%20IDwvcmRmOlJERj4gPC94OnhtcG1ldGE%20IDw/eHBhY2tldCBlbmQ9InIiPz6p%20a6fAAAAD0lEQVR42mJ89/Y1QIABAAWXAsgVS/hWAAAAAElFTkSuQmCC

第三问:在媒体的随机调查中,一些幼儿园里的独生子女多数不愿意父母要二胎。据您所知,孩子不愿意父母要二胎主要是出于哪些顾虑?。

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孩子:挑战》里面用“家庭星座”来比喻多子女之间的关系。心理学研究也发现,在家庭里面排行老大的多数更具有责任感,排行中间的孩子会更多考虑其他人的感受,而排行老小或者独生子女会较为自由随性,我行我素。这三者只是特点不同,并没有高下优劣之分。

从大量案例看来,在没有合适的心理辅导前提下,所有的孩子,包括从来没有“独生子女”一代的外国孩子,都不喜欢新的家庭成员的到来。因为这将改变他在家庭星座中那个熟悉的位置。

法国有一个著名的电影《小淘气尼古拉》。电影中,小尼古拉以为父母要生个小弟弟,父母只能宠爱一个孩子,如果有了弟弟就要把他抛弃他。于是,尼古拉纠集了一众小伙伴,用了送花、大扫除,甚至找坏人绑架弟弟种种荒谬的方法,想阻止弟弟出现在自己家里。

结果呢,父母生了小妹妹。尼古拉看到柔弱的妹妹,突然又了一种保护的欲望。从此,尼古拉也深深地爱上了自己“哥哥”的角色!

第四问:随着“单独”生二孩政策的放开,会有越来越多的父母将在选择生二胎时遭遇此种无奈,您认为父母在选择二胎时,应该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

父母和孩子都应该进行“重新认知”:每对父母都有自由生育的权利;多子女家庭是正常的、天经地义的;每个家庭成员都是被平等尊重的,每个人都是独立和自由的。

在现代西方国家里,这个问题随着文明程度的发展,以及对儿童心理教育的重视。早就已经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过程,帮助整个家庭顺利地过渡。当父母决定多要一个孩子的时候,往往要先对即将当哥哥姐姐的孩子,进行心理上的安抚和引导。

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的方法,让孩子知道“家里要多一位新成员”,“在这个阶段,爸爸妈妈和家人,甚至周围的亲戚朋友,会把注意力放在小孩子身上,这是为了照顾更小的朋友”,“父母对每个孩子都是那么爱的”。

父母要跟老大反复确认,不会因为弟弟妹妹的出现,而减少对他的爱。父母的爱像泉水一样是源源不断的,不会让任何一个孩子缺少爱的浇灌。

家长一定要明确,大孩子和小孩子是平等的,千万不能说因为老二小,所以什么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应该让给老二。

在照顾老二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老大要求父母陪玩怎么办?告诉老大:宝贝,你在妈妈心目中一样重要,等我一会儿,我搞定老二之后就来跟你玩。

甚至,父母可以交给老大一些光荣的任务,比如管理那个什么也不会的小不点儿。让孩子从成就感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通过父母的关注来确认自己的价值。

父母可以尝试,让大孩子承担起责任,从而调动起了大孩子去积极去帮助小孩子的动力——每个孩子其实都想当英雄,有成就感,被表扬,被奖励!

当很多父母因为照顾新生儿,而想如何补偿大孩子的时候,或许应该换一种思路,充分肯定大孩子“存在的价值”。千万不要小瞧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行动能力。

一旦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感,孩子往往会做出另父母惊喜的表现和成绩来!

data:image/png;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IAAACQd1PeAAAAGXRFWHRTb2Z0d2FyZQBBZG9iZSBJbWFnZVJlYWR5ccllPAAAAyBpVFh0WE1MOmNvbS5hZG9iZS54bXAAAAAAADw/eHBhY2tldCBiZWdpbj0i77u/IiBpZD0iVzVNME1wQ2VoaUh6cmVTek5UY3prYzlkIj8%20IDx4OnhtcG1ldGEgeG1sbnM6eD0iYWRvYmU6bnM6bWV0YS8iIHg6eG1wdGs9IkFkb2JlIFhNUCBDb3JlIDUuMC1jMDYwIDYxLjEzNDc3NywgMjAxMC8wMi8xMi0xNzozMjowMCAgICAgICAgIj4gPHJkZjpSREYgeG1sbnM6cmRmPSJodHRwOi8vd3d3LnczLm9yZy8xOTk5LzAyLzIyLXJkZi1zeW50YXgtbnMjIj4gPHJkZjpEZXNjcmlwdGlvbiByZGY6YWJvdXQ9IiIgeG1sbnM6eG1wPSJodHRwOi8vbnMuYWRvYmUuY29tL3hhcC8xLjAvIiB4bWxuczp4bXBNTT0iaHR0cDovL25zLmFkb2JlLmNvbS94YXAvMS4wL21tLyIgeG1sbnM6c3RSZWY9Imh0dHA6Ly9ucy5hZG9iZS5jb20veGFwLzEuMC9zVHlwZS9SZXNvdXJjZVJlZiMiIHhtcDpDcmVhdG9yVG9vbD0iQWRvYmUgUGhvdG9zaG9wIENTNSBXaW5kb3dzIiB4bXBNTTpJbnN0YW5jZUlEPSJ4bXAuaWlkOkJDQzA1MTVGNkE2MjExRTRBRjEzODVCM0Q0NEVFMjFBIiB4bXBNTTpEb2N1bWVudElEPSJ4bXAuZGlkOkJDQzA1MTYwNkE2MjExRTRBRjEzODVCM0Q0NEVFMjFBIj4gPHhtcE1NOkRlcml2ZWRGcm9tIHN0UmVmOmluc3RhbmNlSUQ9InhtcC5paWQ6QkNDMDUxNUQ2QTYyMTFFNEFGMTM4NUIzRDQ0RUUyMUEiIHN0UmVmOmRvY3VtZW50SUQ9InhtcC5kaWQ6QkNDMDUxNUU2QTYyMTFFNEFGMTM4NUIzRDQ0RUUyMUEiLz4gPC9yZGY6RGVzY3JpcHRpb24%20IDwvcmRmOlJERj4gPC94OnhtcG1ldGE%20IDw/eHBhY2tldCBlbmQ9InIiPz6p%20a6fAAAAD0lEQVR42mJ89/Y1QIABAAWXAsgVS/hWAAAAAElFTkSuQmCC

第五问:有专家表示,独生子女正成为当前社会心理问题比较集中的三类人群之一,集中体现在自我为中心,事事抢先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冷漠、自私、嫉妒、享乐主义匹配报复心理,让人感到可怕。对此,您是怎样看的?

这样的说法是不科学的。我们不能随意就给某种人群贴上统一的标签。要知道,每个生命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价值。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是独生子女而把以上的那些“自我”、“冷漠”、“享乐主义”赋予他们——这些特征同样也存在任何的其他人身上。

就像我们不能用肤色、地域、职业、信仰等等去划分某一个人群一样,每一个人都是独立而复杂的综合存在。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

尤其,作为父母,我们更要知晓,每一个孩子都是唯一存在的,我们不要用某些大的特性,去衡量或判断自己的孩子。

而且,要知道,有时候所谓的缺点,恰恰是孩子的优势——只要你换一种眼光,用另一个角度去发现。

譬如,”自私“其实也是”独立“:独生子女习惯了一个人生活,那么,入园入学之后,进入了集体生活,一方面他会要求自己的空间,但另有一个方面,他也一样会尊重他人的空间。也就是说,独生子女长大后,往往会有追求独立的习惯,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承担责任。

又譬如,”自我”其实也是“自由”:独生子女会显得不太合群,不太照顾别人的情绪,不太听领导指挥,我行我素。但这样的人更容易找到真正的自我,更愿意做自己内心认可的事情。在工作上,反而事业更容易成功,在生活上,反而婚姻质量更高。

这样的方面其实很多很多。在这里,我想说,当我们对每一个生命给予足够的尊重的时候,我们就不会陷入到剧烈的冲突中去。平等、自由、民主、宽容,不仅仅是人类的梦想,更应该是每个家庭每天所生活的必需。


备注:本文题图来自于绘本《脑洞大开之七:我的好朋友来自世界各地》。这套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给孩子进行科学知识的时候,没有脱离生活的本质。在这本图书中,就用有趣的故事的形式,带出了美国、因纽特、非洲、印度、中国等等的孩子们真实的生活状况。

觉得三川玲说得不错,就赏个铜板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