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鲆的意义

标签:
育儿 |
昨天去化工社设计漂亮的大楼听李鲆关于书名制作的讲座,现场来了不少花了真金白银听课费的同行,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出版社和公司,大多数是营销编辑。
李鲆光讲一个书名如何制作,居然总结了好几十条规律。他还为世界上最愚钝的编辑发明了一个填空题,只要把内容关键点填入其中,就可以得到n条水准线以上的书名了。我受启发,按李鲆的标准为新书做了几个书名,果然不错,很快那本书就会“名满江湖”了,呵呵~
这令我想起我年轻时候那两年广告从业经历。当时我一个月的工作,真正能够用上的,用在电视广告里面、登在报纸上的,只有几十个字。但为了这几十个字,我和几位同事每天切磋得热火朝天,我现在还记得跟我那个长得像刘仪伟,喜欢谈佛论道的男同事,为了一个观点可以拍案而起、拂手而去。
那时候学习的气氛真浓厚,快书包徐智明老师的广告书生意没有少照顾,广州广告界的大佬们都以每个月购买多少他们家的广告书(尤其是外版)炫耀。我们这些刚入行的穷小子穷姑娘,只能言必称奥格威、庄淑芬,动不动来一句“要么当总统要么当广告人”,我记得为了给客户写CI文案,我甚至在地摊上买哈佛商学院的盗版MBA教程,就那也感动了不少客户。
后来做了媒体编辑,看见台湾广告界的李欣频、许舜英的书也买,用不太着,但可以成为青春的怀念。
到出版社之后,这种学习的气氛少了工作的气氛浓了。比如我们社,总是要加班加点,连上厕所都要小跑,因为教材教辅送审。我想象的为了一个书名“炼字”的情景荡然无存,因为那些书名都不用想——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顶多标个小学几年级而已。教材教辅的出版占全国出版规模的90%左右,你可以想见对出版业的影响。
出版教材有心法吗?肯定有,而且很高深,但跟李鲆的心法,不是同一种。
其他的,能得国家大奖的,能获得出版资助的(有的以千万乃至亿计),也是国有出版社的惦记,那些心法,也跟李鲆的,不是同一种;
就是我7月份参加的辞书出版编辑培训,据说这是世界上最严格的培训——白天满满地上课、还有晚自习、还有复习、考试、论文。也非常非常有讲究和道行。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面记录了这段:
剩下做市场书的朋友,有时候看上去是最没有路子的,有时候看上去是最风光、最名满天下。他们会为一位高妙的设计师送上自己烤的小饼干,会为找到一种新的封面用纸而尖叫着跑过整个楼层(磨铁所见)……那些小理想主义的朋友,因为不评职称、不写论文,所以也不总结。
有那闲工夫,可以又做几场推广活动,又盯几个上架情况了。更有闲暇,希望睡个饱觉,爬个山锻炼个身体到簋街吃点垃圾食品了。
但我们需要在市场上搏杀,更加需要搏杀的经验和规律,这就是李鲆意义所在。但李鲆还有点孤独,我希望跟他辩论、与他争论的同行多一些,更多一些。
我想,那些跟我一样,拿真金白银去听课的朋友,也是这样想的。
如果你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听到李鲆的课,建议你买他的书。
http://img37.ddimg.cn/67/26/23171017-1_w.jpg
购买链接:
畅销书营销浅规则(《畅销书浅规则》第二季,成就畅销书的100个营销细则!)
还是那句话,书是世界上性价比最高的消费,大城市的一碗牛肉面,就可以买到一个人几年乃至一生的时光,买到一个人最核心的价值。(大意来自于@作业本)
毕竟,放眼全国,愿意用全副身心跟你讨论这些东西的人,只有寥寥几个,李鲆便是其中之一。